close

 

1959年的八七水災

 

「關於1959年的八七水災」(連三天中南部超大豪雨,從新竹到台南幾乎整個台灣都泡在水裡,小編在彰化二水目前正在爆雨中。)
地方耆老表示,1959年8月7日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水災,當時南彰化的二水也因濁水溪溪水暴漲,鐵路全部被淹沒,鄉村房屋建材除少數為磚造之外,多為竹管厝、土角厝及茅草屋,後兩者根本不敵大水;即便在地勢較高的社頭山腳路一帶,也因八卦山脈土石狂洩,整排房屋全被埋於土石堆。豪雨造成社頭鄉八卦山脈許厝寮(山湖村)一帶村莊幾乎滅村,不少遇難民眾屍體被洪流水沖到八堡圳內,再沿著河圳沖到田尾鄉新生村一帶圳頭堆積,所以才有普度儀式「拜圳頭」、「普圳溝」、「八堡圳祭」,久而久之成為水崇拜地方傳統。另外,二水地方傳說1898年戊戌年大水災,當時濁水溪水也快淹到頂店仔往溪底的堤防邊(二水堤防國聖碑,現在新蓋好的東彰道路南延段),洪水幾乎快要淹末進二水老街市區。
八七水災,是1959年8月7日至8月9日發生於臺灣中南部的嚴重水災,為臺灣戰後至今影響區域及受災人數僅次於1999年「921大地震」及2009年「八八水災」,死亡人數(含失蹤)僅次於1999年「921大地震」的重大災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台灣發生過一次非常大的大水災,也就是「八七水災」,從台灣新竹一直到台南,幾乎整個台灣都泡在水裏,那時候幾乎所有的交通建設,都被這場水災所毀壞。從歷史的老照片可以看到,我們在面對自然災害的影像紀錄,都是災害後第一時間的影像工作者,或者是攝影記者,在現場所拍攝到的畫面。
1959年8月6日,東沙島附近海面形成一熱帶低氣壓,並朝東北向方向移動,逐漸接近臺灣,惟未進一步發展成輕度颱風。8月7日,日本南方海面的颱風艾倫因藤原效應作用,把東沙島附近的熱帶性低氣壓081號引進臺灣,7日下午5時熱帶低壓於嘉義縣布袋鎮登陸,登陸後因受陸地影響而逐漸減弱,並因中央山脈阻擋,於埔里鎮附近即漸漸消失,並於中央山脈東側的花蓮、新港間誘生出副低壓後繼續向北北東移動。惟此一熱帶低氣壓於臺灣上空移動期間,造成臺灣中部及南部地區極不穩定之天氣,形成強大的西南氣流,並引起豪雨。
豪雨自8月7日晚上6時左右開始降下,直到8日下午方才緩和,中南部山地之西南斜面及鄰近之西部平原地區,出現500公釐以上的雨量,導致於8月7日至9日連續三日臺灣中南部的降雨量高達800至1,200公釐──特別是8月7日一日降雨量高達500至1,000公釐,接近其平均全年降雨量,日雨量超過500公釐者達15處之多。主要的暴雨中心集中在:苗栗、豐原、芬園、烏溪上游、斗六與阿里山等處。由於地面積水難以消退,再加上山洪爆發,導致河川水位高漲決堤,大水沖毀房屋及農田,造成空前的大水災,受災範圍包括臺灣所有的農業區域,受災情形極為嚴重。
八七水災災區範圍廣及13個縣市,其中以苗栗縣、臺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及臺中市受災最為嚴重,其中又以大肚溪(烏溪)流域於7日晚上由於其上游各溪流皆出現豪雨,溪水高漲,洪水同時急流南下,但由於彰化鐵路橋附近水道狹窄,大水排洩不及,使得大肚溪左岸被大水沖毀1,102公尺,洪水沖進彰化市、和美鎮及伸港鄉,使之成為災情損失最為慘重之區域。8日上午大水進入彰化市區,中午水位達到最高點,最淺處水深達3公尺,此後洪水始漸退,至9日上午市區方才退完,而郊區則至9日下午仍未退盡。
北港溪上游為八七水災降水量最多之地區,北港溪氾濫成災,洪水淹過堤防,沖向虎尾、斗南、大埤、斗六、土庫、北港等地,亦造成嚴重災害;苗栗縣打哪叭溪於8日清晨洪水陡漲,沖毀五湖堤防,西湖鄉成為一片汪洋;而南部的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等也因為洪水越過堤防,大水氾濫成災,造成水上鄉、鹽水鎮、學甲鎮、麻豆鎮、新市鄉、永康鄉及臺南市部分地區全部遭大水淹沒。
實際受災面積達1,365平方公里,受災居民達30餘萬人,死亡人數達667人,失蹤者408人,受傷者942人,房屋全倒27,466間,半倒18,303間。災區的交通通訊幾乎全部中斷,受損的農田13餘萬公頃,總損失估計在新臺幣37億元,佔前一年國民所得總值約12%。
資料來源:網路文獻
 
可能是黑白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