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琉球─從島礁聚落到漁業基地
文/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小琉球坐落於臺灣西南海域,屬珊瑚礁隆起地形,亦被稱為琉球嶼,是距離臺灣最近的屬島,至少800年前就已有人居住,島上的大寮遺址與番仔厝遺址,可能與墾丁遺址及西拉雅族馬卡道亞族蔦松文化相關。(劉益昌,2023年)
原民部族與Lamey事件
1620年起,因荷屬聯合東印度公司(VOC)的入據大員,小琉球開始出現於歷史舞臺,最初被命名為Lamey,主要與島上的原住民有關。根據《熱蘭遮城日誌》記載,當時的Lamey人已建立一個大型聚落(可能是番仔厝或大寮),他們使用竹筏捕魚,飼養豬隻,種植椰子樹、番薯、玉米等農作物,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形態。
1622年,原本預計駛往南洋的VOC大帆船金獅子號,因風浪過大而在Lamey島停泊,並派遣船員登嶼取水,船員卻未曾返回,經調查後發現他們可能已遭殺死。為紀念這些船員,VOC將Lamey稱為「金獅子島」。十年後,VOC正式對金獅子島展開軍事行動,1633年聯合新港社及蕭壠社焚燒Lamey聚落,殺死多頭豬隻;1636年,在放索社和新港社協助下,屠殺數百名藏於今烏鬼洞裡的Lamey老人及婦孺;同年稍晚,再度結盟新港社、蕭壠社、麻豆社及目加溜灣等社,共同攻打Lamey,強擄更多Lamey人。
直至1640年,共有超過千名的Lamey人遭VOC屠殺和俘虜,遭虜的男性多被送往巴達維亞及熱蘭遮城從事苦役,婦女與兒童則主要被安置在新港社,部分被荷蘭家庭領養。1645年起,已成無人島的金獅子島正式被VOC出贌給漢人Samsjack開墾(即村莊包稅制),成為漢人開墾該嶼的濫觴。
從無人島到屯兵戊守
1684年,臺灣被併入大清帝國版圖,小琉球也獲得正名。蔣毓英在《臺灣府志》中載:「西南洋海中突出一峰,林木翁翳,則小琉球山也。(小字注:此山在鳳山西南,在海洋中。周圍約有三十餘里,崎崁巉險,並無拋泊船隻處。上多出椰子、竹木,並無人居。)」可知該嶼此時仍無定居者。1721年,朱一貴反清,小琉球人王忠起兵相助,推測當時已有不少人因捕魚採集陸續搭寮居住。此事件可能導致小琉球遭官方封禁。
如《小琉球漫誌》載:「小琉球……,昔年聞有人墾土而居,今亦徙歸臺,以為禁地。」違反禁令前往的人似乎不少,如乾隆末年,根據《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所載,該嶼存有三十八戶;《乾隆臺灣輿圖》亦註記該嶼:「內有田園數十甲,亦有漢人住眷在內」;嘉慶年間的《臺灣府輿圖纂要》特別標註:「小琉球山……,所居皆漁人、蜑戶,寥寥數十家而已。」都證明該嶼不再是無人島。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因清廷開山撫番政策,小琉球終於獲得解除封禁,納入鳳山縣治。
政策解禁後,小琉球的人口獲得快速增長。1877年,清廷設小琉球汛,以維持該嶼的治安。如臺灣兵備道員夏獻綸在《臺灣輿圖》載:「又有小琉球嶼者…,居民三百四十餘戶,男女二千餘口…,光緒三年,恐宵小之易於藏匿也,亦屯兵戍守之。」
134期主題「離島」,文/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介紹「小琉球─從島礁聚落到漁業基地」,詳細內容請參閱https://wwwacc.ntl.edu.tw/ct.asp?xItem=88643&ctNode=2217&mp=5
圖為乾隆古輿圖中的小琉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