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海盜在台灣(上):傳說中的登台漢人第一人——林道乾的神鬼奇航](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22/1/gap07tg6ozcrebdn7hglvbo1rzl4dy.jpeg?auto=compress&h=90&q=80&w=15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是海盜,或武裝海商,有時只是一線之間。西洋的海賊王獲政府撐腰,利用他們越洋開疆拓土,東方則視如寇讎,全力征討,從流寇、海賊等詞即可知道。
文:果子離
林道乾是明朝時期的海盜,也是台灣史上留名的人物。有此一說:林道乾是最早登陸台灣、有名有姓可考的第一人。
我特別留意林道乾,因為他留下一些傳說,與高雄壽山(柴山)有關。講到柴山,很多人想到山上凶悍搶奪遊客手中食物的台灣獼猴,而我更早的記憶是數十年前當兵時期,從步兵學校受訓完成分發,幸或不幸,抽中金馬獎,農曆新年後就要搭船去金門。
金門船班要從高雄港出發,我們這一群準備到金門報到的軍士官兵就在壽山軍營候船。軍艦什麼時候會來沒有人知道,據說快則一天,慢則十天半個月都可能。我沒差,雖然無聊,混著殺時間,也不壞。在壽山待了一週左右,船終於來了。在仍是漢賊不兩立的時代,馳往外島,前途未卜。
不知多少年後,讀到林道乾埋金在壽山,以及一箭射出打狗隙,把旗津、壽山分開等故事,自然印象特別深刻。
傳說中林道乾的故事那麼精采,可惜真真假假,有的太誇張,用膝蓋想也知道是某些人無聊編出來的故事,當成戲劇或說書的題材不錯,混進正史就不好了。但近年來有學者考證,林道乾根本沒到過台灣,不要說神話或傳奇,連史事都是編出來的。
林道乾的傳奇/傳說至少有四件:
- 殺害原住民並取他們的膏血做船;
- 埋金於壽山;
- 越洋射箭企圖謀刺大明皇帝;
- 劈開打狗隙。
這些史事與傳聞,是怎麼流傳,如何演變的?先講林道乾這個人。他是明朝時期的海寇,是白紙黑字,最早在史籍裡記載,登陸到台灣的漢人。
這裡所說的史籍,是一部地方志。康熙35年(1696年)刊行,高拱乾重修的《台灣府志》記載,明朝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追征流寇林道乾到澎湖,林道乾遁逃至今之台南安平,殺害原住民,取其膏血造船,後又逃到中南半島。(「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擾亂沿海,都督俞大猷征之,追及澎湖,道乾遁入台;大猷偵知港道紆廻、水淺舟膠,不敢偪迫,留偏師駐澎島,時哨鹿耳門外,徐俟其弊。道乾以無居人,非久居所;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從安平鎮、二鯤身(鯤身嶼名)隙間遁去占城(占城屬廣南。今尚有道乾遺種)。道乾既遁,澎之駐師亦罷。」)
這是我們現在讀得到的史書中,林道乾與台灣最早的明確連結。
而這部高拱乾重修的《台灣府志》,所謂重修,修的是前人著作,即約十年前,蔣毓英修撰的《台灣府志》。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後,台灣第一任知府蔣毓英奉命修撰完成《台灣府志》原始版本,書上明載:「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橫行海洋,專殺土番,取膏血造船,擾害濱海,都督俞大猷征之;道乾遁去占城,今有其遺種。」
蔣毓英並未記載林道乾所到台灣的地點,高拱乾版則點明台南安平。本文開頭說林道乾是登記有案的登台漢人第一人,出處就在高版《台灣府志》裡。後繼的史冊又把他的地緣關係從台南移到高雄、嘉義、宜蘭等地,但不在哪裡,基本事蹟都不變,大都有殺土番,用他們的膏血造舟之事。
但始終不解,膏血,即脂肪和血液,怎麼造船?後來讀到《鳳山縣志》這句:「掠山下土番,殺取其血和灰袽舟以遁。」稍有所解。袽,是古人用來堵塞舟船漏洞的舊衣服或舊棉絮,在這裡當動詞用,指以血和灰堵塞舟船的縫隙。
所以可不是什麼用血來造船,只是用來塞船縫。但血和灰相和,會變成什麼材質?真的可以塞船縫嗎?會不會只是民間的誇張傳聞,以凸顯人們對海盜的畏懼與神祕感?
空想無益,再讀其他資料吧。讀到連橫《台灣通史》寫道,林道乾「夜襲殺番,以血釁舟」 。 連橫也不相信「取膏血造舟」的說法,塞船縫還有點可能。但什麼不好塞,要用人的血脂?原來這是用在祭典儀式之中。
釁 ,是指古代祭祀時,用牲畜的血塗在新造器物的邊緣及縫隙,如《孟子》:「將以釁鐘。」或許連雅堂在寫史的時候,覺得用脂肪與血造船太不合理,憑其豐富的文史知識而易之以「釁」字,將林道乾的殘忍行徑定位為祭祀儀式。
不論何種解釋,這般殘忍行事聽起來總覺得不太真實,比較像是一般人對於海盜神秘與武裝形象的繪影繪聲。但第一份方志寫了,繼承的其他史冊也就照抄不誤,甚至於添油加醋,不知從何來的傳說一一出現。
是海盜,或武裝海商,有時只是一線之間。西洋的海賊王獲政府撐腰,利用他們越洋開疆拓土,東方則視如寇讎,全力征討,從流寇、海賊等詞即可知道。這些不同態度也造成東西方國力的差距,雪珥的《大國海盜》對此有精闢分析,也有關於林道乾、林鳳、鄭芝龍等海上英雄/海盜事蹟的敘述。
等一下,開頭提到壽山與林道乾的關係,但到此為止的敘述,他的活動地點只在安平不是嗎?這就是史書記述詭奇之處,林道乾的事蹟變來變去,足跡也換來換去。在史冊中,他由台南、高雄而至嘉義、蘇澳、大甲,據點愈來愈多。最流行且傳到後世的,是在打狗(高雄)。他與壽山的連結,下篇再續。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