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由英國傳入臺灣的長老教會,百年來在臺灣就以羅馬字(俗稱白話字,POJ)記錄臺灣語言推廣宗教,戰後便與消滅在地母語無所不用其極的中華民國政權發生衝突。……
許多人似乎認為,臺灣從開天闢地以來,就理所當然的講現行的「中華民國國語」,只要有和現行語言不一樣的其他語言文化,就是自找麻煩、浪費時間、無聊兼沒水準,必須予以排斥抵制。
這些人大概難以想像,在中華民國來臺前的臺灣,北京話/普通話/中華民國國語/華語,幾乎是沒有在使用的。圖為1915年調查的臺灣語言比例(調查範圍不含原住民區域(蕃地)),在常用語的部份,絕大多數人都講福建語(指現代俗稱的臺語)、其次為廣東語(指現代俗稱的客語)以及更少的內地語(日語),雖然調查範圍不含蕃地但依然有少量蕃語(原住民語系)使用。這樣的語言結構到了日治後期可以想見日語使用的比例必然提高了,但依然不會有什麼人使用「北京話/普通話/中華民國國語/華語」。
二戰後中華民國來臺,將此地本來幾乎沒人在講的語言變成正統,在長期教育下成為單一主流的語言霸權。臺灣多元族群的繽紛語言文化在外來極權統治下可以說被消滅得蕩然無存,每當有志者試圖改善這種情形,即使只是希望別人用羅馬拼音稱呼自己的名字,依然會換來無情的羞辱和冷嘲熱諷。
也許現行的「中華民國國語」成為主流是中華民國統治下的現實,但最起碼,沒有必要去抵制或歧視其他多元語言的推廣。羅馬拼音系統也並非艱澀難懂,學習門檻甚至可能比注音更低,至少這是可以通用於臺灣各式繽紛多元族群語言的拼音系統,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在臺使用,相較於為華語量身訂做的注音(其他語言幾乎無法使用),羅馬拼音其實更值得臺灣人來學習與了解。不管是原民語系、漢字、華語、注音、羅馬拼音…等等,我們應更加敞開心胸,看待多元語言與拼音系統的並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