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加蚋埔馬卡道「祈雨祭」 放生一對雞與一對青蛙 傳承南島民族「祀鳥」崇拜文化 重現平埔族人「雨王」古老儀式 〔2015-12-26〕

更新日期:1 天前

 
 
 
 

高樹加蚋埔昨天重現10多年未辦的祈雨祭,祭司主持「雨王」開光儀式。(記者邱芷柔攝)

 

屏東加蚋埔馬卡道「祈雨祭」 放生一對雞與一對青蛙 傳承南島民族「祀鳥」崇拜文化 重現平埔族人「雨王」古老儀式

 
 

〔記者邱芷柔/屏東報導〕2015/12/26

 

高樹加蚋埔昨天重現十多年未辦的祈雨祭,祈雨祭壇上的「雨王」是加蚋埔獨特祭器,馬卡道族人以鷹鷺等鳥類羽毛編成扇子狀,用來向雨神傳達願望,珍貴祭器現身也讓現場快門聲起此彼落,拍下難得的畫面。

 

昨天上午馬卡道族人在公廨集合後,前往三地門口社溪上游舉辦祈雨祭典,族人先在地上擺設祈雨祭壇,包括「雨王」、老祖矸與各式祭品,祭司主持「雨王」開光儀式,請神儀式後族人圍唱祈雨祭歌、在水源地跳戲,祈求感動天地降雨,儀式中還放生了一對雞與一對青蛙。

 
 
 

高樹加蚋埔昨天重現10多年未辦的祈雨祭。(記者邱芷柔攝)

 

族人們表示,放生是仿效「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典故,公雞與祀鳥崇拜有關,而青蛙的蛙鳴則能聚集濕氣。

 

屏縣文化處長吳錦發表示,祈雨祭典反映了平埔原住民維護生態平衡的生存智慧與思想,隨著現代水利工程興建,族人不再為缺水所苦,加上青年外流、農業人口減少,祈雨儀式在地方已經十多年未辦。

 

文化處表示,今年除了重現祈雨祭典,並提報為屏東縣的無形文化資產,祭典中也邀請了泰山國小、高泰國中等師生參與,加深青年對在地文化的認識。

 

平埔族人古老儀式 加蚋埔祈雨祭重現

 

文/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5年12月25日

 

高樹加蚋埔重現十多年未辦的馬卡道祈雨祭及擴大夜祭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推動的馬卡道文化復振系列活動,繼協助內埔老埤恢復中斷半世紀的走鏢夜祭後,12月25日(農曆11月15日)高樹加蚋埔重現十多年未辦的祈雨祭,以及擴大夜祭。

 

文化處吳錦發處長表示祈雨式是馬卡道族流傳已久的儀式,尤其在久旱不雨或者春耕需用水之際,族人便會舉辦,對於以農業為主體的族人來說有相當的重要意義,也反映平埔原住民維護生態平衡的生存智慧與進步思想。但隨著現代水利工程興建而不再苦於缺水,以及社區青年外流,農業人口減少,祈雨式已經十多年未辦,年輕一代也逐漸對於這項傳統儀式感到陌生。馬卡道族人為了文化傳承,特別於今年重現,屏東縣文資所邀請學者專家參與,提報為屏東縣的無形文化資產。

 

12月25日上午7點族人先在公廨集合,由部落長老、背著「雨王」的「好命公」與族人至鄰近的三地門口社溪上游。9點至11點舉辦祈雨祭典,族人先隆重地於地上擺設祈雨祭壇,上面有「雨王」、老祖矸與各式祭品,祭司先主持「雨王」開光儀式,舉辦請神儀式,族人圍唱祈雨祭歌、在水源地跳戲,祈求感動天地降雨。

 
 
 

「好命公」背著「雨王」前去祈雨

 

祈雨儀式中並放生一對雞與一對青蛙,效法上蒼有好生之德,公雞則與南島民族的祀鳥崇拜有關,而青蛙的蛙鳴能聚集濕氣,感應大自然降雨。儀式結束後族人於口社溪口午餐,社區的泰山國小師生也來口社溪現場戶外教學,傳承祖先文化。

 

祈雨儀式的「雨王」十分特殊且珍貴,馬卡道族人用鷹鷺等百種鳥類羽毛編成扇子狀,兩邊綴有鈴錯,中間有眼、鼻、嘴等造型,向雨神傳達願望,獲得甘霖。

 

12月25日晚上則是祖靈「阿姆」的祭典,當天下午族人陸續於公廨廣場擺設祭品,包括豬肉、米買(音Mai)、粄、芋頭、地瓜、檳榔、粟粥等。晚上6點之後陸續進行各祭典禮儀,依序為敬祖先桌→狗靈祭→土牛祭→開曲向→趒戲→點獻豬→開水向→敬天公→轉豬→敬祖趒戲等。第二天12月26日上午則舉辦走鏢,中午為平安午宴,以及擲杯選出下屆頭家爐主。

 

高樹加蚋埔保存臺灣最完整的馬卡道族傳統祭儀,歷經百年不輟,顯示族人擁有強烈的族群意識以及體認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近年來透過鄉土教學讓社區的泰山國小與高泰國中傳承文化,也藉由活動的辦理與其他地區的族親交流分享,不僅增進外界對於馬卡道族的認識,也對於促進臺灣社會各族群的互尊互重貢獻一份心力。

 
 
 

祈雨祭壇擺設「雨王」、老祖矸與各式祭品

 

【新聞稿資料來源】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43874?fbclid=IwAR0d6nOlXTHjL3_kZqwJBjjhHY5qGkU4pVry1gbZWTi-JNfuwm2QxK3WiZc

https://www.facebook.com/ptcultural/posts/9357668164936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