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岸舊香蘭和潮來橋遺址 出土大量魚骨、魚鉤和鯊魚牙齒 證實4千年前台灣史前人類 就會獵捕大白鯊〔2015-10-16〕

 
 
 
 

史前館研究人員李坤修手上拿著兩千年前的大白鯊齒骨,齒緣

清晰可見細齒,可見其兇猛。(記者黃明堂攝)

 
 

東海岸舊香蘭和潮來橋遺址 出土大量魚骨、魚鉤和鯊魚牙齒 證

實4千年前台灣史前人類 就會獵捕大白鯊

 

自由時報/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2015-10-16〕

 

大白鯊身長可達6公尺,重量可達兩噸半,是世上最大的掠食性

魚類,要逮牠並不容易,但台灣史前人類就有捕大白鯊的技術。

距今2000年前的台東「舊香蘭遺址」出土15件大白鯊齒骨,

証明捕魚技術精湛,但如何捕獲,還是個謎!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東部多處遺址挖掘出不少魚骨標本

,其中光是研究人員李坤修在「舊香蘭遺址」挖掘的就有

4000多件,另一研究人員吳意琳在東海岸都蘭灣

「潮來橋遺址」也挖出許多魚骨遺留與鯊魚牙齒。

 

除了魚骨魚齒,鐵器時代的「舊香蘭遺址」也有很多獸骨魚鉤、

魚槍頭,甚至鐵鉤出土,「潮來橋遺址」也有少量魚鉤,

但均無釣繩之類的遺留標本。

 

國內鑽研鯊魚的徐華遜博士應史前館之邀,上午到館演講,

並協助辨識出土的鯊魚標本,以利考古研究人員歸類。

在「潮來橋遺址」標本中找到體長有3公尺的灰鯖鮫椎骨,

令他驚嘆原來史前人類就有如何技術可以獵捕大型魚類。

 

史前館資深研究人員李坤俢出示三角形大白鯊齒骨,

齒緣還有整排細齒,讓人見識牠的兇猛;李坤修說,

「舊香蘭遺址」出土4000多件魚骨,只有15件大白鯊,

比例極低,說明獵大白鯊的困難度。2000年前的人類

是用釣、鏢,還是有其它方法捕獲兇猛大白鯊,

目前還無任何證據可以佐證。

 
 
 

李坤修手上拿著兩千年前「舊香蘭遺址」的獸骨製魚鉤。(記者黃明堂攝)

 

大海當冰箱 史前台灣人類勇搏大白鯊

 

中央社 / 記者盧太城 / 台東縣〔2015-10-16〕

 

大海是史前人類的冰箱!考古發現4000年前的台灣

人類已有能力捕鯊魚,且捕抓的鯊魚有3公尺長,

在舊香蘭遺址,人類還抓大白鯊。

 

原住民喜歡說「大海是我們的冰箱」,原來老祖宗

早已將大海當冰箱了,距今4000年的東河鄉潮來橋

遺址和太麻里舊香蘭遺址都發現大量魚骨、魚鉤文物。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人員吳意琳,

2012年至2013年間,於東河鄉都蘭灣附近進行遺址

與古環境研究,在潮來橋遺址發現許多魚骨遺留與

鯊魚牙齒,這遺址距今3900年至4400年間。

 

發現的魚骨包括1隻超過3公尺長、攻擊性強的白眼鮫、

以及灰鯖鮫的牙齒,雖然有很多魚骨但是只有1個疑似

斷裂的魚鉤,當時的史前人類如何捕抓這麼凶猛的魚類,

耐人尋味。

 

吳意琳說,這個遺址發現的魚骨是在「生活層」,

可以確定是人類捕抓的鯊魚,食用後丟棄的魚骨,

而不是擱淺的鯊魚骨。

 

另外,在太麻里海邊舊香蘭遺址,研究員李坤修挖出

更豐富的魚骨,還有魚鉤等釣具,總共挖出8041件的

魚骨,魚牙就有5529件,魚脊椎直徑有4公分,

最大的脊椎有7公分,幾乎都是鯊魚的骨骸。

 

讓李坤修訝異的是,當中有15件的大白鯊牙齒,

老祖宗的捕魚技術應該相當成熟;另外,

舊香蘭遺址發現很多的動物骨頭做成的魚鉤,

還有鐵器做成的魚鉤。

 

李坤修研判,距今1400年至2200年的舊香蘭

老祖宗捕魚技術應該很成熟,且航海技術也很高明,

可能會利用漁船拖網捕抓鯊魚,至於如何和大白鯊搏鬥,

無法研判。

 

鯊魚博士、鯊魚王子徐華遜將這些史前魚骨對比現在

魚類,發現其中多為軟骨魚類,不乏大型的個體。

這些類型的鯊魚,多半都是目前在台灣東部沿近海域

都還能發現的鯊魚種類,如灰鯖鮫、鋸峰齒鮫等。

 

徐華遜表示,這些鯊魚現今多以延繩釣的方式捕獲,

換句話說,若史前人類能駕簡單竹筏,使用繩索及魚鉤,

熟悉台東附近海域狀況,應該有機會捕到這類鯊魚。

 
 
 

四千多年前「潮來橋遺址」出土的灰鯖鮫齒骨。(記者黃明堂攝)

 

【新聞稿資料來源】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477463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0160234.as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