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沙連諸社到平地臺中南屯、彰化社頭、雲林斗六一帶出草獵首,史稱「骨宗事件」】
照片來源:鼎鼎大名的邵族毛王爺 - 毛信孝射箭像(郎靜山 1950 年攝於日月潭)
骨宗事件,又作水沙連事件或水沙連之亂。雍正年間,漢人大量前往台灣拓墾,水沙連諸社因生活空間遭擠壓,遂以邵族水社頭目骨宗和其子拔思弄、水里萬為首,對於平地漢人進行一系列出草獵首等行動。出山殺人活動始於雍正三年(1725年)農曆3月起,迄於翌年11月,死亡人數為62人、耕牛140頭、焚燒房屋近百間。清廷在雍正四年(1726年)在12月4日發起水沙連之役,12月16日擒拿肇事首領骨宗,將涉案人員押解下山,水沙連諸社同意歸順清廷,事件由是落幕。
水沙連諸社(分布約今南投縣日月潭一帶,此區域原住民族群以邵族為主)原本歸順清廷;康熙60年(1721年)三月,朱一貴事件爆發,水沙連諸社趁亂殺通事、自此拒不納餉。
同一時期,亦參與朱一貴事件的潮籍領袖杜君英、杜會三父子率軍往諸羅縣以北地區逃竄,清軍追緝多時,才於該年九月落網。朱一貴事平之後,清廷鑒於諸羅縣幅員過廣,不易管理,便於雍正元年(1723年)於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設置「彰化縣」,縣城設於半線庄(今彰化市),並將原在諸羅縣(今嘉義市)之北路協鎮移駐到彰化縣,便於北控淡水、南馭諸羅,大群漢人隨之徙來,由是迫近中部山區原住民的生活圈。
雍正二年(1724年),因平叛來台的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在舊張鎮莊處設立藍張興庄(約今臺中盆地南緣),報墾立戶陞科,申辦墾照「藍張興」,引渡漳州移民偷渡來台開墾農田、闢建水圳,拓墾地區迫近水沙連總隘口(今南投縣名間鄉)附近區域,造成水沙連地區各社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與生活空間受到壓迫。
雍正三年(1725年)起,清廷在臺灣設立戰船建造廠,故於臺灣內山處廣設「軍工寮」(或作「軍功寮」)以便伐木,中部地區匠寮多設於今彰化、南投及臺中交界的丘陵地區,隨著匠寮朝內山區域推進,漢人亦競相往山區墾殖,益加侵擾水沙連諸社原住民生活環境。
此外,彰化縣首任知縣談經正於雍正二年(1724年)上任,翌年八月因「打廉庄案」革職,到繼任知縣張縞於雍正四年(1726年)上任期間,彰化縣事務由諸羅縣知縣孫魯代為署理,而諸羅縣治遠在今嘉義,並無法有效第一時間處置或通報骨宗出草狀況,又為一事件拖延之導因。
雍正三年(1725年)農曆八月至雍正四年(1726年)十二月間,水沙連地區各社原住民以水社土目骨宗為首,對清政府叛亂並拒絕納餉,向西擴張出草領域,於今臺中南屯、彰化社頭、雲林斗六一帶獵首,使生活在平地的漢人遭受極大衝擊。
【水沙連之役】
雍正四年(1726年),內山原住民出草不斷,清廷決意興兵鎮壓,年中開始徵召軍隊及壯丁,並結合平埔族人組成數千人的討伐軍隊,採南北夾擊為討伐策略,史稱「水沙連之役」。
12月3日兩路軍同時出發。巡台御史索琳、臺廈道吳昌祚率領由南港竹腳寮(今社寮)進攻水社,北港由淡水同知王汧、參將何勉從南投社出發進攻哈裏難社。12月11日,南路軍守備鍾日昇、千總蔡彬在骨宗一社內(即水社)找到首級八十五顆。12月13日,以何勉為首的北路軍順利擒獲水社首領骨宗、麻思弄。嗣後,清軍持續對出草涉事者展開清查逮捕,包括骨宗父子在內,貓里眉社(泰雅族)亦有人犯參與其中。12月16日清軍順利逮捕二十餘名涉案生番,12月17日監軍索琳先行率役下山,總統吳昌祚逮捕殘兵,12月27日才率同何勉、王汧循埔里下山,並在半線社與索琳會合。
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9日,吳昌祚率軍押解涉案生番前往臺灣府城發禁,喧騰中台灣一時的「骨宗事件」至此落幕。
水沙連之役一平,水沙連周遭諸社(含邵族、布農、泰雅、賽德克族)沿路被招撫,表達願意納番餉者各社人口共4,445名。首犯骨宗與貓著被判「斬立決」,二犯被押解至北路番子山口,梟首示眾。拔思弄等十三人則判「斬監候」,又水里萬等五人照為從例枷責,發落於省城之中永久監禁。民風原本強悍的邵族,獵首習俗乃絕,邵族也因為勢力大幅衰退,無力抵禦漢人拓墾腳步,從此清政府勢力滲透內山區域,間接導致嘉慶年間的郭百年事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