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知道在花蓮縣、臺東縣交界的鄰近地區,有一群人稱為「舊人」嗎?你知道富里鄉的東里村與玉里鎮的長良里曾經被稱為「大庄」嗎?
在花東縱谷中段地區,居住了一群皮膚黝黑、有著原住民一般的臉孔,並說著特殊腔調河洛話(閩南話、臺灣台語)的族群。漢語系的族群不把他們當作是「咱們人」(海陸客語 enˋ li gaiˇ ngin,四縣客語 enˊ liˋ ge nginˇ,閩南語、臺灣台語 lán-lâng),而稱他們為「熟番」、「平埔番」或「埔里人」,但他們的老人家習慣稱自己是「舊人」。
原來他們是日治時期以來,人類學家長期分類為西拉雅族(Siraya)的平埔族人,原鄉在南部臺灣的平原與近山地區,其中又可分為三個亞族—西拉雅(Siraya)、大滿(大武壠,Taivoan)、馬卡道(Makattao)。
我的曾祖母(漢姓姓劉,其母親姓胡)即是從荖濃溪流域遷來新開園(今臺東縣池上鄉錦園村)的大滿(大武壠)系統西拉雅人,在日治初期與我的曾祖父(姓潘,來自福建,晚清最後一批留在東臺灣的清帝國官軍)結為牽手。
至於「舊人」的稱謂起於何時,已不可考。
林清財指出「舊人」應該是「大滿亞族」對自己的稱呼,因為大滿人清楚地稱呼其他平埔族人為恆春人、赤山萬金人……等等。而在我所訪問的老人家中,只出現「舊人」的稱呼,筆者的祖父在稱呼當地的平埔族人時,也以客家話稱為「舊人」(海陸 kiu+ ngin,四縣 kiu nginˇ)。
另外,在莊華堂、姜天陸訪問撰寫的〈大庄平埔族的活字典—訪潘萬金先生〉一文中,提到:「大庄、觀音山,及關山崁頂地方,平埔裔自稱為『舊人』,當地平地人亦以『舊人仔』或『老人仔』稱之,因為平埔族人是居於當地最久的人。」而張堯城的〈平埔族與池上平原早期的開發〉也提到:「少數耆老仍自稱為『埔裡人』、『舊人仔』……」。
他們在長期與漢語系族群的互動之下,早已習慣漢人的文化跟表達方式,他們自稱為「舊人」,表示「我們比你還舊,我們的祖先比你們祖先還早來」。
西拉雅人(舊人)的原鄉面臨臺灣海峽,閩粵漢語系移民渡臺時容易在此地登陸,同時又正值近代重商主義國家貿易航線所經之地,最早接觸到荷蘭人,比其他平埔族及高山族較早「開化」,但也因此最早承受土地喪失、族群競爭的壓力。
根據日治時期伊能嘉矩等的調查,西拉雅人由於在南臺灣飽受土地喪失與族群競爭的壓力,於清道光9年(1829)從枋寮越過中央山脈經由巴塱衛(大武)到達卑南(寶桑,今臺東市),拿出酒食與卑南族人交涉,要求借地耕作。卑南族只肯暫住,不得已7年後又北上到了公埔(今富里鄉富里村),因仍屬卑南族勢力範圍,且秀姑巒溪東岸、今富里鄉境內已有阿美族人分布於此,只得先到今玉里鎮的長良里居住,居住聚落稱為「大庄」。
後來,經由卓溪山區布農族巒社群、里壠(今關山)山區布農族郡社群的協助,西拉雅人到荖濃溪、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流域召募族人前來。隨著前山族人陸續前來,他們拓墾日漸廣闊,勢力也逐漸壯大。
今富里鄉的東里村附近,原為布農族丹社群的獵場,阿美族人居住於此地時,社名即稱為「丹埔社」(Basaii)。道光22年(1842),西拉雅人藉由與卑南族人通婚,改善雙方關係,並聯合出兵攻打秀姑巒溪東邊的阿美族人,將之驅趕後漸漸遷移到東邊。其新建村落仍稱為「大庄」,長良則改稱為「舊庄」。
西拉雅人將族社建立在以大庄為中心的富里鄉境內。之後仍陸續有族人遷來東臺灣,他們更往今玉里鎮、臺東縣池上鄉、關山鎮、長濱鄉等地擴張。昭和12年(1937),日人將大庄改稱為「大里」。戰後改稱為「東里」,意即「東部的大里」,因為在臺中也有稱為大里的地方。
每年的農曆9月15日傍晚之後,大庄(東里)附近的族人都會聚集在大庄公廨舉行祭典(平埔夜祭),除了藉此感謝太祖(阿立祖)的守護之外,也傳訴著新故鄉與原鄉之間的記憶連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