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舊式製糖工廠之糖廍
 
1920年代,南台灣,傳統舊式糖廍,為早期的製糖工廠,包括照片左側的廍亭以及右側的熬糖屋。「廍亭」中用牛隻帶動石車,將甘蔗榨成蔗汁。「熬糖屋」中則是將蔗汁熬煮成糖的地方。 台灣盛產甘蔗,糖又是日常所需,因此郷間糖廍林立,成為民間興旺的生產活動。清代,經營糖廍致富者不乏其人。
日本時代初期,糖廍仍然盛行,在殖民政府建立大規模的製糖生產事業,並最終完全取代糖廍之前,也曾有一段新式糖廠與舊式糖廍並存的過渡期。(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彩色台灣歷史大觀》)

可能是戶外的圖像

 

改良式糖廍內部作業之珍貴照片

1920年代,改良式糖廍內部的作業情形。仍然使用牛隻的獸力榨出蔗汁,不過石車改為鐵磨。除了耐用之外,可以榨出更多的蔗汁,使用效率和產量均大幅提高。日本殖民政府在建立現代化製糖事業之前,曾經以改良式糖廍增加蔗糖產量。1904年設了4間,隨後10年為興盛期,最多曾經有61間,後來逐漸為新式糖廠取代。

此照片顯示,改良糖廍之廍亭(棚屋)十分寬敞高大,一般底約50尺、高約30尺,內部以麻竹為支架,屋頂覆蓋著茅草、稻草等,中間有三組雙輪鐵磨,由三頭牛隻推動旋轉,右側為榨乾後的甘蔗殘餘。十分真實地呈現了改良糖廍內部的作業情形,為十分珍貴的歷史影像文獻。(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彩色台灣歷史大觀》)

 

可能是 1 人和戶外的圖像

 

熬糖屋內部作業情況
1920年代,糖廍之熬糖屋內部作業情況。熬糖屋由土瓦鋪蓋,位於廍亭側邊,屋內以成排的孔明鼎熬煮糖汁。工人需不斷攪動蔗汁,以保持均匀狀態,並去除表層的蔗渣,最後結晶出黑糖塊。(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彩色台灣歷史大觀》)
 
3-6.jpg
 
明治35年(1902)台灣製糖橋仔頭第一工場
 
可能是 1 人、站立和戶外的圖像
 
 
台北製糖所原貌
 
1920年代,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台北製糖所原貌。規模相當大,包括蔗田、製糖廠、發電廠、鐵道系統、倉庫、招待所和宿舍等,成為龐大的生產、就業和生活的經濟社區。此製糖所位於今天北市萬華區糖廍里大理街160巷20弄內,目前僅留三座倉庫和貨運月台,改建為「糖廍文化園區」。
清代,此區域設立了許多傳統糖廍,以牛車拉動石磨製糖、成為糖業生產重地,也催生了富裕的糖商。
日本時代,殖民政府根據台灣的氣候、地理和傳統生產技能等因素,將製糖業視為殖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並且採用統制方式以加速産業的成長。
1910年,殖民政府促成木下新三郎、高橋虎太,以及板橋林家第四代林熊徵等人,共同成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興建了台北製糖所。日本資本和技術掌控了現代台灣製糖業,並由殖民政府興建了鐵路、公路、水利、鐵道運輸等基礎設施,以利於實現大規模的生產計劃,保證創造最大的產能。最後再控制統銷體系,以確保殖民政府和日本財團成為最大的獲利者。至於台灣人,除了極少數的大資本家外,絶大多數人均為製糖產業體系中收入微薄的農民和工人。
1911年,台北製糖所正式運轉。1918年,興建一條鐵路,直通艋舺火車站,長530公,後又增設兩條支線,作為製糖產品直接連接鐵路貨運體系。至於運輸甘蔗原料的鐵軌更長達41834公尺,連結板橋、樹林、三峽等地的蔗田。事實上,台北製糖所所種植的蔗園涵蓋台北和桃園兩地,總面積高達27594甲,分布在大嵙崁溪、新店溪和基隆河沿岸。
隨著設備不斷提升,台北製糖所的産能充分發揮。不過,日本偷襲珍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北製糖所幾乎一夕間墜落。機器設備轉為軍用,原料供應不足,人力短缺等問題,導致1943年台北製糖所遭到廢止。
台灣光復後,殖民時代的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改制為台灣糖業公司(台糖),原台北製糖所改為台糖萬華倉庫,只保留3棟糖倉和4棟倉庫,其他建築和廠區則拆除,售給《中國時報》的前身《徵信新聞社》,利用原倉庫作為印刷廠。此外,由於接近萬華車站,也吸引許多成衣批發業進駐。
此照片為1920年代台北製糖所的原貌,包括了製糖工廠和煙囪,左邊為運甘蔗的鐵軌,右側為聯接艋舺車站的貨運鐵路,最左邊仍可見傳統的閩南民居,充分反映了今天萬華大理街早年的地理風貌。(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彩色台灣歷史大觀》)
 
可能是鐵道的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