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礁溪「二龍競渡」 源自噶瑪蘭平埔族人 非端午節紀念屈原 傳承在地百年海祭文化〔2020-06-26〕

已更新:2021年6月27日

 
 
 
 
 
 
 
 
 
 
 

宜蘭礁溪「二龍競渡」 源自噶瑪蘭平埔族人 非端午節紀念屈原 傳承在地百年海祭文化

 
 
 

關於噶瑪蘭平埔族人的「二龍競渡」

 
 
 

「二龍村龍舟競渡」,又稱「二龍村扒龍船」或「二龍競渡」,是宜蘭礁溪二龍村轄下的上莊淇武蘭、下莊洲仔尾,共同的傳統祭河神活動


對於二龍村龍舟競渡的起源,現時不論是宜蘭官方文件還是大眾主流說法,都強調「二龍競渡」與噶瑪蘭平埔族人的淵源,認為這可能是居住於「淇武蘭」與「番割田」的噶瑪蘭人聚落間,生活兼具娛樂與運動功能的民俗活動,或以競渡方式驅逐水中精怪和祈福超渡溺死亡魂之儀式。

目前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噶瑪蘭人回到淇武蘭港,祭拜祖靈與海神或掌管海洋的神靈,祈求保佑討海族人的平安與豐收,舉辦「Laligi海祭」或「捕魚祭」之活動。後來雖漢人入墾淇武蘭與洲仔尾(沙洲末端之地)混居,仍然延續著這個傳統習俗,演變成祭祀河神、河中鬼靈或「老大公」。
由「搶水標」到「扒龍船」
台灣早期各地的「搶水標」傳統競渡活動,其實大都只是簡單的竹筏或漁船形式,並不是現今的「龍舟」型態。
《淡水廳志卷十二》文獻上記載:「番無年歲。以莿桐花開為一度。莿桐,本高不盈丈,葉似桐,花紅如火,一穗數十朵。五月開最盛。土人於競渡時,必採數枝,供花瓶案,故俗又名龍船花,開至九月方止。結子色藍,子老而花瓣尚未凋。」
《續修台灣府志卷十三》文獻上記載:「自初五至初七,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杉板魚船爭相奪取,勝者鳴鑼為得採;土人亦號為鬥龍舟。」
文獻中的搶水標儀式(圖片來源:李獻章,〈日治時期臺灣民情風俗圖卷〉,《臺灣風俗》38卷2期,1988年6月30日,序頁。)
圖片說明:1769年 紐西蘭毛利人的戰船號(毛利語叫做 Waka Tau )
圖片來源
 
宜蘭淇武蘭、洲仔尾 端午節祭河神 二龍龍舟競渡222年
人間福報 / 宜蘭訊〔2020-06-26〕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立雞蛋,對宜蘭縣礁溪人來說,最期待的就是「二龍競渡龍舟祭典」,昨天在二龍河畔登場,依傳承兩百二十二年的習俗,淇武蘭、洲仔尾兩庄庄民從龍船厝迎出龍船,經絞船、絞尾槳、力度、插順風旗、艾草、淨香祭拜後,沾硃砂點睛,沿途敲鑼,扛龍舟下水,在二龍河上獻紙頭,展開競渡。特別的是,二龍競渡並非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舉辦,而是以競渡方式祭拜河神,祈求平安,可說獨一無二。
礁溪鄉公所指出,二龍競渡在二○○一年列為交通部觀光局「國家十二大民俗節慶活動」、二○○六年登錄為宜蘭縣政府節慶文化資產,是礁溪也是宜蘭最寶貴的文化資產。今年因疫情停辦陸上活動,但仍維持傳統祭江暨除疫祈福儀式,在淇武蘭庄、洲仔尾庄各廣場祭拜,二龍河上賽龍舟;透過上下庄祭典、龍船戲、遊港、上下庄扒平安等,也祈求疫情早日結束、國泰民安。
 
宜蘭縣礁溪鄉二龍競渡龍舟祭典昨天在二龍河畔登場,民眾從龍船厝迎出龍船,經祭典,扛龍舟下水。 圖╱礁溪鄉公所提供
麒麟當頭 下水能避邪
至於二龍競渡的由來,礁溪鄉公所表示,是以競渡方式祭拜河神,祈求平安;龍舟祭典、龍舟造型與競渡方式,不僅是應景的民俗節慶活動,更是莊嚴肅穆的宗教任務。龍舟造型極為特殊,船身猶如大型鴨母船,船首、船尾及船槳均彩繪太極圖形,船頭畫有一對麒麟,兩側各有凸起的黑白雙眼,船身畫上舞爪金龍,在水中具有避邪效用,上庄的淇武蘭船持綠槳,而下庄的洲仔尾船持紅槳。
二龍競渡百年來都遵循古禮,今年因疫情縮小活動規模,競渡方式採扒平安的習俗辦理。
此外,宜蘭端午慶典活動也因疫情取消龍舟錦標賽,不過,市公所昨天在宜蘭河安排一場男女友誼賽,重現六十年前「紅短褲」女子龍舟隊的水上英姿,以及男女龍舟對抗情景。
 
一九六一年龍舟賽紅短褲女子隊游吳秋子(紅圈處)已奪標,市公所男員工隊落敗。圖╱游吳秋子提供
穿紅短褲 娘子軍奪冠
紅短褲是龍舟賽歷史中,女性解禁運動的象徵物。宜蘭市公所指出,宜蘭河早在清領時期,就有熱鬧的端午龍舟賽及吟詩聚會,卻一直到六十年前,才開始接納女性組隊參與競技。一九六○年,宜蘭河上首度出現女人划龍船的畫面,她們穿的就是紅短褲,娘子軍接連奪冠,打敗市公所男員工隊,造成轟動。
至於早年為何禁止女性划龍舟?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林茂賢說,並非歧視女性,而是民俗有陰陽概念,男為陽,女為陰,民俗喜陽忌陰,因此有禁忌,不讓女性參與民俗過火、划龍舟等;不過,隨著時代演變,都百無禁忌。女力時代,性別平權下,許多民俗裡的女性禁區再也不是牢不可破,林茂賢表示,女八家將、女性跳鍾馗等出現,以前連碰都不碰的領域,都已經有女性參與。
「二龍競渡」兩艘船都有專屬龍船厝安置,還要祭拜,從船整理、綁尾繩與綁尾槳、船要下水等涉及宗教儀式的地方,仍維持傳統僅限男性參與;不過,礁溪鄉公所另造龍舟,開放體驗的划龍舟比賽,女性已可參與。
二龍競渡是以競渡方式祭拜河神,祈求平安。 圖╱礁溪鄉公所提供
宜蘭礁溪二龍競渡 傳承在地百年文化
原視新聞 / Siku林瑋茜、許家榮 / 宜蘭礁溪〔2018-06-18〕
大夥划著龍舟前進,不過仔細一看,船槳上印著太極圖騰,「龍舟」也沒有龍頭裝飾,這裡是宜蘭礁溪二龍村的淇武蘭、洲仔尾兩庒,過去當地的噶瑪蘭族人,會以運輸舢舨為工具,在二龍河上競渡,有一說是農暇時的娛樂活動演進而來,另一說則是噶瑪蘭族人和北部的凱達格蘭族在經商貿易時,學習到這樣的競渡交流。而隨著漢人不斷移入過程中,二龍競渡也加入端午節傳說和信仰。
二龍村獨特的傳統二龍競渡,和其他龍舟賽有許多不同之處,以交流為主,兩庄各組一隊,只敲鑼不打鼓,且選手都採跪姿划船,最特殊的是,比賽沒有裁判,比賽的開始與否,決定在雙方都敲鑼後的那一瞬間,往往一場比賽,要經過來來回回好幾趟,直到第二隊的鑼聲敲響,代表比賽終於真正開始。
二龍地區也有人口老化問題,不少年輕人外出打拚工作,導致傳統的競渡文化出現斷層,協會因此每年都挨家挨戶找年輕人回來划龍舟,希望200年來的文化有人能傳承,不要就此中斷。
https://youtu.be/IYfvFJRcN4I
 
三人竹筏難操控,參賽選手頻偏離航道。(記者張存薇攝)
台東阿美族不划龍舟划竹筏 船仰人翻
自由時報/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2015-06-20〕
端午節不比划龍舟,台東縣長濱鄉公海祭文化暨端午節觀光活動今天登場,選手們比的是竹筏競速,因為三人一組擠進原本一人划的竹筏,重心難掌控,不是偏離航道、就是翻船,讓觀眾看得樂不可支。
長濱鄉長潘淑芳說,海祭是阿美族人重要的祭儀,而捕飛魚也是族人重要的傳統生活方式,趁著3天連假,在長濱漁港系列活動,讓鄉民團圓同歡,也傳承文化。
因為天氣實在太熱,鄉公所安排一連串水上活動,最有特色的就是竹筏競技,原本以為鄉民多有搭竹筏捕飛魚的經驗,沒想到有些社區派出青年參與、有的小隊隊員體重差太多,三人一組要調整重心都很困難,有的隊從第一航道一路偏差划到第三航道,有的則不會前進,划到翻船,趣味橫生。
其他如水中拔河也比一般正常拔河賽吃力很多,因為腳踩砂石站不穩,難以施力,幾乎大家都坐在水中硬撐,十分有趣。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明明就在終點前,卻拔不到旗子」!一旁的快艇看不過去,趕快幫忙推,出現「老漢推船」畫面!(記者花孟璟攝)
端午阿美族划竹筏 紀念洪水傳說始祖
自由時報 / 記者花孟璟〔2014-06-01〕
端午節漢人划龍舟,阿美族人划膠筏!花蓮光復鄉的阿美族太巴塱部落,今天舉辦竹筏競渡趣味賽,共28支男女隊伍參加,現場還上演「老漢推船」,十分爆笑!
竹筏不好控制,媽媽隊伍「美人妻」隊把直的賽道划成「之」字型、一出發就撞山壁,蛇行還倒退嚕划回起點,划完全程花了三倍時間,對手「太巴塱國小拔河隊」已經搶得終點旗子,但「美人妻」始終回不到航道!
司儀一邊加油一邊調侃「快艇趕快幫忙推一下」!不然「比到下午3點都比不完」,當場出現快艇「老漢推船」畫面,靠著快艇幫忙好不容易划到終點,讓媽媽們歡呼不已!
主辦的太巴塱社區協會理事楊德金說,漢人的龍舟賽是紀念屈原,阿美族的竹筏趣味賽意義不同,是為了紀念阿美族的始祖,傳說大洪水的年代,有一對名叫拉拉桿、督季的兄妹,爬上一只大木臼逃難,飄洋過海到海岸山脈的Cilangasan(八里灣山)山頂擱淺,阿美族人都是這對兄妹的子孫,活動要紀念祖先開闢疆土的冒險精神。
楊德金說,端午節假期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回到部落,划船比賽不講究輸贏,而是趣味,就算划船輸了也有獎品;而現場更成了喝啤酒、吃烤肉大會,大小朋友在場邊高喊加油,成了族人相聚的活動。
 
【新聞稿資料來源】
 

http://titv.ipcf.org.tw/news-39933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58950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9%BE%8D%E6%9D%91%E9%BE%8D%E8%88%9F%E7%AB%B6%E6%B8%A1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4/article/4379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54384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214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