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溪砂金與中央山脈金礦
 
文/蕭景文(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臺灣是一座地質活動十分頻繁的島嶼,除了火山活動在東北角、大屯山區形成金礦外,在中央山脈及東海岸山脈也都有金礦的蘊藏。為尋找帶來豐富砂金的金礦源頭,十七世紀荷蘭人全島逡透透,西班牙人在立霧溪口死了兩百多人;直到近代清楚的黃金資訊才由地質學調查研究獲致成果。
為尋得臺灣藏量豐富的金礦,1636年荷蘭人展開福爾摩沙探金行動;1644年由Kimauri社(金包里)頭目口中得知,金包里住民每年可在產金地「哆囉滿」換得黃金。為探求哆囉滿的金礦,1644年9月,荷蘭人先迫使噶瑪蘭及雞籠、淡水地區的部落歸順,並於1645年底派遠征隊到達花蓮港附近,然而除了獲哆囉滿長老贈送禮物,以及少量砂金、劣質的金,發現出產砂金極少的河流外,並沒有找到希望的金礦。
到了日治時期,儘管九份、金瓜石和基隆河砂金的黃金開採都已具規模,但山區金脈的探勘工作並未停止。包括1920年代中期發現大屯火山群蘊藏金礦,1930年代地質學教授橫堀治三郎誇稱「東臺灣蘊藏砂金四十億日圓」之說,都帶來喧騰一時的淘金投資。
橫堀治三郎出身東大,留學德國,曾任礦冶學校校長;1927年棄教從政,擔任眾議院議員,曾先後八次來臺,四次越過中央山脈至東臺灣實地踏查。1926年,橫堀受臺灣總督府委託來臺調查全島礦產,周遊各地後,在臺北市舉行盛大演講會,強調東臺灣藏金之豐富與採金之重要。總督府接受其大力呼籲,自1927年於立霧溪口到加禮宛之間的加禮宛平原上進行試錐,調查砂金。
1930年橫堀返日後,在《朝日新聞》披露「東臺灣砂金蘊藏量值四十億日圓」,估計砂金地北起蘇澳,南迄臺東,全長約六十公里,寬度平均二至四公里,砂金層平均厚達三十公尺。據其親身調查,砂金含量為每一立方公尺比十六、十七錢,時值為一立方坪一日圓,甚至隨便翻開菜圃亦可找出砂金,故全部砂金區之含金量合計當值三十四億四千萬日圓,加上各河床中之砂金至少達四十億日圓。
此說一出,引發在臺礦業官員及學者交相指責。曾掌總督府礦務課的福留喜之助去函指出,其1914年隨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太魯閣討伐軍前往花東進行大規模探勘,未曾探得藏金根源,抨擊橫堀誇大言論迷惑世人。
1930年總督府試探期滿,1932年再將試探工作委託三菱礦業會社完成,得到試探區內含金量固稱可觀,但分布狀態明顯不均的結論。1934年總督府開放東臺灣山區礦區申請,申請案多達六百件,也算是橫堀之說發生效應。然因砂金區地形險峻探勘不易,到1936年只有三家公司獲准在立霧溪口及附近地區採金,成果均未如預期。
130期主題「山」,蕭景文(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介紹〈立霧溪砂金與中央山脈金礦〉,詳細內容請上網https://wwwacc.ntl.edu.tw/lp.asp?CtNode=2217&CtUnit=204&BaseDSD=7&mp=5
圖為1911年,臺灣地形地質礦產地圖。
 
可能是地圖的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