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北貢寮三貂四社平埔番社的故事】
「三貂」名稱的由來,相傳起源於西元1626年,當時西班牙遠征艦隊初至臺灣,航行到東北海岸發現一山聳立,隊中有一名為「San Diego」的兵士起而呼之,遂以其名命名,後代所稱的「三貂角」就是由「San Diego」音譯而來。
  清代記載的「三貂社」,是原住民居住的「番社」,在西班牙史料中為「Caguinauaran」。1642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領有臺灣北部,此時「San Diego」社在蕃社戶口表中被單獨列出,與Quimaurij同被列入Basaij村中。在蕃社戶口調查表中,1641年San Diego社有90戶、311人,1650年有86戶、375人。
  清代志書沿用「San Diego」社名,稱為「山朝」、「三貂」。清康熙24年(西元1685年)蔣毓英纂《臺灣府志》〈敘山‧諸羅縣山〉記載有關山朝社:「至若文峰直插,上與天齊,則有山朝山(在雞籠鼻頭山東南,有土番山朝社,其南即蛤仔灘三十六社)。有買末豬山(在山朝山南,其峰秀, 如文筆山形。南即哆羅溝社出金者。北即三朝社,離三日路程)。」康熙34年(1695年)高拱乾纂輯的《臺灣府志》,以及康熙59年(1720年)周元文的《重修臺灣府志》所載,對山朝社的描述與蔣志內容相同,並無增衍之處。乾隆元年(1736)黃叔璥的《臺海使搓錄》〈卷五‧番俗六考〉的「北路諸羅番十」記載:「大雞籠山朝金包裏(以上二社附雞籠納餉)」。
  相較於上述的《臺灣府志》,康熙56年(1717年)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編纂的《諸羅縣志》,其記載已稍有增衍,且在〈卷二‧規制志〉的「坊里」一節中指出「山朝社」在縣轄內的位置,並且在「社」一節下,指出「三朝社在縣東北」。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山朝社已有被徵「陸餉」稅收的記錄。至乾隆6年(1741年)劉良璧纂輯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較重要的記載是有關「山朝社、哆羅滿社、合歡社、休吾乃社,以上四社生番,乾隆二年歸化」。在乾隆11年(1746年)范咸纂輯的《重修臺灣府志》,其中有關「番社風俗」之淡水廳,出現「南崁四社、淡水十四社、大雞籠五社、山朝四社」的記載,日治及戰後學者多沿用「山朝四社」之說,且誤以為三朝社涵蓋四個社,但詳見文獻所載之「山朝四社」,應是「山朝社、哆羅滿社、合歡社、休吾乃社,以上四社生番,乾隆二年歸化」,指的是四個不同的番社,皆於乾隆2年歸化。
  同治11年(1871年)陳培桂的《淡水廳志》,記載「三貂嶺隘,民隘,在芝蘭堡三貂社民番交界處,設有隘丁十名」。三貂社距城四百餘里,並有已廢的「番社社倉」,三貂社有屯丁21名、番丁徵銀等紀錄。另外在《噶瑪蘭廳志》〈卷七‧雜識〉(上)「紀人」一節中,記載吳沙在三貂社之事跡:「蘭地未開時,有漳民吳沙者,初渡台為人執役,不自適,尋寄住於三貂社。三貂為淡水當時極北之界,越嶺及噶瑪蘭。」
  日治時期伊能嘉舉留下有關三貂社的重要調查紀錄,從楊南郡翻譯(1996)的《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第二十四回臺灣通信:淡北及宜蘭方面平埔蕃創社與分布〉,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伊能指出「據傳聞,占據臺灣西部的先住民平埔蕃中,有一部分族人最初登陸的地點,也是洩底灣。灣內中央地方現在幾乎清一色的移殖漢人的部落,地名洩底。從洩底沿著海岸向東延伸的地方,較三貂社是一個平埔蕃部落,現有106戶,人口504人(男281人、女223人)。這三貂社是淡北方便各平埔族蕃社當中最大的一個社。
  伊能的調查指出三貂社具有以下幾個相關的特點:(1)是西部平埔族中,有一部分族人最初登陸的地方。(2)是淡北及宜蘭兩方面平埔族的「第一形成地」。換句話說,是「兩支枝椏的主幹,也是兩條支流的源頭。三貂社可以說是溝通這兩方面平埔蕃社的起點」。(3)指出舊社與新社的歷史演變與族群關係:「舊社庄」當時已是漢人居住,舊社應是清代「三貂四社」中的一個舊社故址,平埔族「舉族向山麓僻地退居,建立新社」。伊能當時所見和記載「三貂社的社蕃現在幾乎全盤漢化了」,但還保存一些器物、口碑,可供研究舊日習俗及固有語言。
  伊能根據當時的口述所得,描述三貂社的舊俗如下:(1)三貂社平埔蕃使用木板,把房屋蓋成覆舟的樣子,有些屋子裡面都有各種雕刻。(2)社蕃會製作飲食用的陶器,陶器分為有印紋的及無印紋的,形成與宜蘭方面平埔蕃的陶器一樣。(3)社蕃穿著開襟有袖的衣服,上面披上「方布衣」,現在還有留存。(4)社蕃配戴管玉狀的瑪瑙串珠當頸飾,也配戴用串珠綴成的頭飾與耳飾,現在還有留存。(5)社蕃現在還遵守每年農曆時一月祭拜祖先的舊俗。
  在語言方面,當時仍有不少老人能記憶母語,伊能採集到一些語彙(只是名詞而已)。伊能一再強調淡北與宜蘭兩地的平埔社群,不但互相連接為鄰,而且關係密切,「是來自同一樹幹,是從最初建立的三貂社分出的」,伊能提出三貂社是淡北和宜蘭兩地平埔蕃的「第一形成地」,此是三貂社的重要性。
  此外,伊能在〈臺灣蕃地地名考〉一文中,在西班牙人記錄之蕃地名」項下有:「Kakinaoan(臺北地方的Peipo族Ketaganan部族之Kivanowan即三貂社)」。日治後期移川子之藏(1934)寫有:「Kivanowan社,即今日一般稱呼為舊社」,戰後王詩琅等皆沿用此說。
  三貂社位於今日臺北縣貢寮鄉龍門村境內,是平埔原住民居住墾耕之原鄉,西班牙人曾進入此地。清道光年間(1821~1850)福州客家語系吳姓移民來此開墾,與三貂社原住民發生械鬥,三貂社原住民敗退,遷居較偏僻之地,乃名「新社」,即今日貢寮鄉新社田寮,其原居地為漢人所據,稱為「舊社」。
 
未提供相片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