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鐮刀對槍炮的二十年血戰
 
大歷史的夾縫中,總有最尋常的人性,無論是卑微或高貴,無論權貴或貧民,大歷史的動蕩,帶來巨變。巨變帶來新的機會。死生一瞬間,起伏一眨眼。
時間回到1895年6月,日軍攻下台北城,辦了始政紀念日的兩天後,就渡過淡水河,繼續揮軍南下,進攻桃園、新竹。但是,桃、竹、苗地區,一些地方士紳、武秀才、墾戶、頭人等,凝聚成一股同仇敵愾的勢力。客家烈士吳湯興(苗栗銅鑼人)、姜紹祖(新竹北埔人)、徐驤(苗栗頭份人)等人率領義勇軍,展開游擊戰。雖然武器配備完全不對等,但利用地形與氣候的優勢,即使是「竹竿掛菜刀」這樣的冷兵器,依然突擊得日軍備感艱辛。此外,在三角湧的隆恩埔、分水崙等地,日軍也分別遭到當地義勇軍的包圍伏擊,死傷多達數百人。
這是日本人始料未及的。他們原以為已締約取得臺灣,就可順利接收,卻沒有想到台灣人如此頑抗善戰。
當時有一位美國人的隨軍記者J.W. Davidson,就曾說日軍在臺灣打了一場比在中國北方更艱苦的戰爭。原本日本將臺灣總督府定位為「民政」官衙,但在遭遇如此頑強的抵抗後,便在8月宣布改行「軍政」,將臺灣的接收定位為戰爭,並且向本國要求軍隊增援,加入戰鬥。
隨著日軍不斷擴增,向南逐步推進,義民軍的裝備劣勢逐漸顯現,日軍逐漸形成包圍,義軍退無可退,最後在彰化八卦山進行乙未戰爭最大的正面會戰。事實上,武器懸殊之下,義軍本不利於會戰。八卦山之役,退守的義軍幾乎全軍覆沒。但他們也讓日軍付出沈重代價,元氣大傷。
 
可能是 6 個人、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