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田螺
不敵農藥與外來種 圓田螺野外族群驟減
圓田螺是臺灣體型最大的原生種淡水螺,最大可達7~8公分;目前較常被民眾食用的石田螺,最大體型則僅約3~4公分。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從「一粒田螺九碗湯」這句俚語可看出,過去圓田螺是臺灣重要的食用水產品,更與農村社會有緊密連結。近年來由於人為開發、環境變遷等因素,已少見圓田螺等本土原生淡水物種的野外族群。因此,水試所積極進行圓田螺等重要本土淡水物種的蒐集、保存與培育。
過去圓田螺的主要棲地為天然湖泊、皎白筍田及水稻田。水試所副研究員陳冠如分析圓田螺數量急劇下降的兩大主因:第一是慣行農法成為主流,使對農藥及污水非常敏感的圓田螺難以生存;第二是福壽螺等外來物種的生物競爭,以繁殖速度來說,一粒福壽螺一年可生3萬顆卵,一粒圓田螺一年卻只能生200顆卵。
「圓田螺」是台灣體型最大的原生種淡水螺,過去常見於野外,因環境變遷與生物間競爭等因素,族群量急速下滑,現在野外已經很難看到「圓田螺」。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人員嚐試復育保種展開研發工作,一步步建立種苗的量產技術,也考量商業潛力進而建立高效率養殖技術。
二種田螺分開養,才不會混種
一、台灣本土田螺
(一) 種類
圓田螺:貝殼卵圓形,體層甚圓,殼口近圓形。貝殼褐色或綠褐色,平滑有光澤,殼高約4 cm。口蓋角質化呈黃褐色而有同心圓紋路。
石田螺:又名石螺或環稜螺,貝殼比圓田螺小型但殼形略修長,周緣略有一稜,貝殼暗綠色或綠褐色,殼高約2.5 cm。
(二) 養殖池條件
田螺生命力和抗病力都很強,在水源充足的水溝、水田、池塘均可放養。一般是以池塘養殖,池塘規格大小以容易分養、清池、整池為原則,水深在70 cm左右,池邊四周圍網以防止田螺逃逸。水面可以放養浮萍等,供田螺攝食,並在池中插上竹竿或木條等供附著性藻類繁衍,供螺攝食、棲息和產卵。
(三) 繁殖
田螺具有一對眼,一對觸角,成體雄性右觸角向內彎曲,變為交接器,是鑑別雌雄的一大特徵。田螺雌雄異體,卵胎生,其生殖方式獨特,田螺的胚胎和仔螺均在母體內完成發育,產出後即為小田螺,1年後性成熟。田螺為分批產卵,每年3-4月開始繁殖,在產出仔螺的同時,雌、雄親螺交配受精,同時又在母體內孕育次年要生產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約產出100-150只仔螺。
(四) 放養種苗方法
整池後,一般選擇在4-11月進行放苗養殖。每年的6-9月是田螺大量產卵的季節,按雌雄2 : 1的比例,從中挑選出15-20 g的雌螺投入池中,一般每立方米水量投放10隻雌螺即可。小田螺約經1年的養殖就可捕撈上市。
(五) 飼養與管理
田螺的餌料相當豐富,水中自然產出的有機質、微生物、水生植物幼嫩的莖葉等都是它的食料,也會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每年的繁殖季節時,可以適當餵食米糠、麥麩、黃豆渣及動物的內臟等,以強化種螺營養。投料時間為每天的8-9時,日投餌量為田螺體重的1.5%左右。視水色及透明度 (25 cm以上) 定期更換新水 (約10天1次),保持水質清淨。水溫在30℃以上時,要經常注入新水,加深水位使達到降溫目的,平時水深保持在30 cm為宜。冬季則白天可以降低水位,增加光照。夜晚加深水位保溫。田螺對農藥和工業污水比較敏感,故應注意避免,
還應注意鴨的為害。魚池中不能混養會攝食螺類之鯉魚、青魚 (黑鰡) 等。
透過關係南投買來的一代種
二代十元大
在繁殖了
9/20
9/21
9/26圓田螺二代現況
9/28 復育池
10/2 發現一代生二次了[小螺]
11/6 天氣冷了田螺躲起來了嗎
11/28 天晴觀察田螺情況
北部種較小一點
養在皎白筍田的老梅種
9/17試餵豆渣
台灣貝類名錄
https://shell.sinica.edu.tw/chinese/shellpic_T.php?science_no=27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