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人平埔血統的真相:別再被「中華文化」框架住
陳啟濃/水里國中校長
最近和在戶政事務所上班的內人走路聊天時,她談到了南投縣民在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註記為「熟番」者(平埔族),為數還真不少,其中以埔里的比例最高。透過閱讀,早在20幾年前,還在大學讀書時,我就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應該有著平埔族的血統。為了便於統治,政權會欺騙人民,那是我當年的覺醒。現在透過戶籍資料的查證,更能證明台灣的身世與血統,是和土地分不開的。
台灣本土文學家葉石濤的作品《西拉雅末裔潘銀花》,他用潘銀花的堅韌不拔,開闊的胸襟,包容的氣度,描寫平埔族的後裔。然而何嘗不是用來闡述,台灣這塊土地,豐富肥沃的條件,涵養滋長了不同住民。平埔族是個概括性的名詞,泛指千萬年來居住在台灣平地上的住民。平埔族文化上的海洋主義與母系社會,和漢人的華人大陸主義與父權社會,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與民族風格。
台灣人只要祖先是在1949年前就已經移民到台灣的,幾乎身上都是留著平埔族的血液。目前戶籍資料能查出的,是要在日治時期還未更改為漢人身分者,才註記為「熟番」,留下可以考據的資料。
然而大多數的台灣人,因為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只有漢人享有政治權益,以及土地的所有權,為了生活,當時的平埔族,無奈地放棄自己的身分,而且清政府,為方便統治,有計畫地將平埔族,改用漢籍的身分。正是所謂「欲滅亡他人國家者,必先消滅其血緣文化。」使其無法凝聚民族情感,敵愾同仇,團結對抗。
漢人文化甚至西方文化,數千年以來,都是男性沙文主義,性別不平等,政治意識上主張不斷地對外掠奪,相對於海洋主義與母系社會的台灣平埔族,文化上流行的男女平等,強調和平與合作,尊重與包容,是截然不同的民族習性與文化傳承。
21世紀的台灣人,除了要建立國家的主體性,還有一項神聖的任務,在政府的領導、認同與支持下,台灣人要重新找回失去的族群認同,認識到自己身上平埔族的光榮血統,這不只是要對抗中共的文化統戰,以及用虛假的血緣一家親來欺騙台灣人,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真正身分,學習祖先的嚮往自由,愛好和平的海洋民族傳統,立足台灣,放眼國際,提升自己的視野與格局,不再受限在狹隘虛構的「中華文化」框架上。
最近和在戶政事務所上班的內人走路聊天時,她談到了南投縣民在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註記為「熟番」者(平埔族),為數還真不少,其中以埔里的比例最高。透過閱讀,早在20幾年前,還在大學讀書時,我就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應該有著平埔族的血統。為了便於統治,政權會欺騙人民,那是我當年的覺醒。現在透過戶籍資料的查證,更能證明台灣的身世與血統,是和土地分不開的。
台灣本土文學家葉石濤的作品《西拉雅末裔潘銀花》,他用潘銀花的堅韌不拔,開闊的胸襟,包容的氣度,描寫平埔族的後裔。然而何嘗不是用來闡述,台灣這塊土地,豐富肥沃的條件,涵養滋長了不同住民。平埔族是個概括性的名詞,泛指千萬年來居住在台灣平地上的住民。平埔族文化上的海洋主義與母系社會,和漢人的華人大陸主義與父權社會,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與民族風格。
台灣人只要祖先是在1949年前就已經移民到台灣的,幾乎身上都是留著平埔族的血液。目前戶籍資料能查出的,是要在日治時期還未更改為漢人身分者,才註記為「熟番」,留下可以考據的資料。
然而大多數的台灣人,因為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只有漢人享有政治權益,以及土地的所有權,為了生活,當時的平埔族,無奈地放棄自己的身分,而且清政府,為方便統治,有計畫地將平埔族,改用漢籍的身分。正是所謂「欲滅亡他人國家者,必先消滅其血緣文化。」使其無法凝聚民族情感,敵愾同仇,團結對抗。
漢人文化甚至西方文化,數千年以來,都是男性沙文主義,性別不平等,政治意識上主張不斷地對外掠奪,相對於海洋主義與母系社會的台灣平埔族,文化上流行的男女平等,強調和平與合作,尊重與包容,是截然不同的民族習性與文化傳承。
21世紀的台灣人,除了要建立國家的主體性,還有一項神聖的任務,在政府的領導、認同與支持下,台灣人要重新找回失去的族群認同,認識到自己身上平埔族的光榮血統,這不只是要對抗中共的文化統戰,以及用虛假的血緣一家親來欺騙台灣人,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真正身分,學習祖先的嚮往自由,愛好和平的海洋民族傳統,立足台灣,放眼國際,提升自己的視野與格局,不再受限在狹隘虛構的「中華文化」框架上。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