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道族」這名字,曾經只是個日本民族學家伊能嘉矩所記錄下來的一個名詞。 雖然自解嚴以來,台灣本土意識抬頭,社會風氣逐漸開放,身為「番」不再是可恥的標籤,促使許多人開始尋根,然而尋找屏東地區在地平埔族群文化的文史工作者,卻始終遍尋不著一脈相傳的平埔影子。 直到 2000 年那年,他們突然想到加匏朗庄去碰碰運氣,於是一群人帶著少少的底片和電力不足的相機,不抱著任何期待,來到屏東的加匏朗…… 那天是下午 4 點半,一群當地人正在進行漢人的拜天公儀式,突然間,不經意地,中間的「尪姨」卻開始唱起馬卡道語的曲子! 接著兩位 12、13 歲的少女扮作仙女,帶出祭祀用的仙蛋和祭品。眾人圍著圈,開始唱起「趒戲」,直到天色變暗。更難能可貴的是,這裡的馬卡道族從來不避嫌,他們說: 「本來我們就是平埔人,有什麼不好意思講出來!平平都是人嘛,有什麼見笑。」 加匏朗部落當地馬卡道族特有的仙蛋信仰。(圖片來源:Mata Taiwan) 「第一次的馬卡道文化見習,一群來自各地的族人齊聚在萬金,學習一個既熟悉又模糊,但卻竄流在我們血液中的文化 ──『馬卡道』此刻對我而言,不再是一種孤芳自賞的驕傲,而我也不再只是生長在舊社的文化離散者。 這裡的人們臉上,不會只是顯露曇花一現的驚訝:『你是馬卡道喔?!』也不再只是個只有符號卻缺乏內容的印象。 學習族語、學習跳戲,加匏朗阿嬤的眼淚或許真的感動了大家;彼此不熟,卻格外地有溫度。 不為別的,只是因為我們都是『馬卡道」,不是別的! 這是一次美麗的相遇!」(李建霖) 加匏朗部落的馬卡道族對於身分從不避嫌:「本來我們就是平埔人,有什麼不好意思講出來!平平都是人嘛,有什麼見笑。」(圖片來源:Mata Taiwan) 關於作者 潘謙銘,馬卡道族。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3/08/20/we-are-plain-indigenous-people-makatao/?fbclid=IwAR20_ZlXiekLSVxrKR4UjUbqP11x9DCAGdYg2l4pFisqzNEvWu0WxKZr9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