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治時期的酒瓶工廠
 
日語中稱玻璃為「硝子」,玻璃是以矽砂、蘇打等原料經由高溫融製而成的,廣泛地應用在生活中。
  日治初期,在臺北、新竹等地有商人開設玻璃工廠,然而因生產技術、機器設備及資金的不足,所生產的玻璃品質不佳,僅僅維持幾年,便難以經營下去,此時臺灣的玻璃產業發展陷入停滯。
直到1922年,來自日本的「東明製壜株式會社」為了建廠計畫,招募臺灣青年並加以培育,在選擇廠址上,以景尾(景美)地區交通方便,原料豐富、人力充沛及土地低廉等理由而獲選,於翌年完成興建營運,稱為「東明製壜株式會社臺灣工廠」。
  此時臺灣酒專賣制度剛剛施行,臺灣製酒業對玻璃瓶需求日增。鑒此,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為讓酒瓶生產能自給自足,於是協助東明製壜工廠的營運,使其製造生產專賣局專用的酒瓶。對總督府而言,希望製瓶事業同樣與酒專賣事業一樣,能夠成為總督府主要財源。
東明製壜工廠的玻璃酒瓶製作,最初依賴工人手工吹製,然而廠房內作業環境極為酷熱,工人不滿環境而要求提高薪資,但東明製壜工廠無法應付工人要求,演變成工人的罷工行為。於是東明製壜工廠遣散工人,並引進自動吹瓶機進行機器吹製,如此大大地提升玻璃酒瓶產能品質。
  1927年,東明製壜株式會社臺灣工廠改組為臺灣製壜株式會社,後宮信太郎擔任社長。翌年,臺灣製壜株式會社決定停止營運,其生產的五百萬支酒瓶轉由大阪製壜株式會社接收。雖然,臺灣製壜連同前身僅經營五年左右,但對臺灣製瓶事業的發展已立下厚實的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