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軍人節,更是 抗戰勝利77週年

 
今天是9月3日軍人節,更是 抗戰勝利77週年,但是在台灣政治正確的氛圍中,台灣人民只知道「軍人節」,卻已忘記或是避談「抗戰勝利紀念日」。
時間要回到七十七年前,也就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二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與戰敗國日本達成停戰協定,擇定該日登上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軍艦的甲板,正式舉行日本投降簽約典禮,遠東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五星上將親自主持,由於中華民國最先抗擊日本侵略,而且奮戰時間最長,所以同盟國為表達敬重,安排典禮進場順序時,決議以🇹🇼中華民國為首,最先進入軍艦二樓甲板,我國共派出六位代表,#國民政府軍令部長徐永昌上將擔任對日受降代表團團長,成員有楊宣誠中將、朱世明中將、王之少將、李樹正少將、王丕承少將等人,上午八時三十分登上密蘇里軍艦,中外媒體攝影記者二百餘人擠滿會場,鎂光燈閃爍此起彼落,共同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身為戰敗國的日本,由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天皇,陸軍總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日本代表團共計十一人向盟軍表達無條件投降,回想民國廿一年五月,重光葵的一條腿還曾經在上海虹口公園被炸斷,他這次拄著拐杖,腳步踉蹌的走到簽字桌前,向莊嚴的《降伏文書(投降書)》法律文件上簽字,或許是屈辱甚至緊張,重光葵一度還找不到簽字的地方。隨後,由麥克阿瑟將軍代表盟軍身份在上午九時八分於《降伏文書》簽字,接著典禮來到同盟國九國簽字,首先由美國代表尼米茲(Chester William Nimitz, Sr.)海軍上將於九時十二分完成簽字,第二順位是中華民國,徐永昌上將昂首闊步走向簽字桌,於九時十三分正式簽名,依序還有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完成簽署,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八年抗戰期間,蔣中正委員長領導國軍奮勇抗戰,萬眾一心,以血肉長城對抗擁有先進武器的強敵,前仆後繼不畏犧牲,全國民眾精誠團結,一致抵禦外侮,國軍獨立作戰反侵略先鋒四年有餘,直到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方能與盟軍攜手抗敵,並策應盟軍反攻作戰,在滇緬戰場援助英軍,將數量龐大的精銳日軍牽制在中國戰區,國軍甚至成為同盟國在亞洲戰場的主力部隊,為盟軍奠定勝利的契機,最終在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迫使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軍先後在九月九日於南京及十月廿五日於臺北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贏得最後光榮的勝利,不僅廢除百餘年以來的不平等條約,依據「開羅宣言」,我國東北三省、臺灣與澎湖國土光復,中華民國更在戰後擠身世界五強。
國民政府後來播遷來台,鑒於國軍在抗戰時期各軍種的單獨紀念日不少,如紀念七七抗戰的陸軍節,9月2日的海軍節,12月12日的憲兵節,8月14日的空軍節,還有918事變紀念日等,民國44年國民政府頒定9月3日的「對日抗戰勝利紀念日」改稱為陸海空三軍的「軍人節」,以傳達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八年,是國軍犧牲三百二十二萬多人,才換來最後勝利,以表達國軍將士報國氣節。
然而民國89年(2000)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陳水扁將許多與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節日開始切割脫鉤,例如「臺灣光復節」變成「終戰紀念日」,以轉型正義為由廢除「蔣公誕辰紀念日」與「蔣公逝世紀念日」,就連9月3日開始單方面慶祝「軍人節」,偏重台軍防衛固守、保衛家園,還指責國軍「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絕口不提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抗戰勝利紀念日」。
民進黨政府105年再次執政後,整個課綱大翻修,灌輸給下一代的台獨意識形態,處處彰顯「台灣價值」,更抹煞了國軍在大陸時期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浴血功績,並把日本佔領台灣時期處處美化歌功頌德,把「日據」改「日治」,清朝時期的台灣,改成「清領」、「清治」,甚至有人提出「如果1949年沒國民黨,台灣早就獨立,或成為美國第二大州」,「國民黨來台灣是中國難民」等混淆視聽,背離史實論調,刻意割裂台灣與中華民國的歷史聯繫與連續性。
但是史實是蔣委員長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對日軍八年抗戰,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犧牲失蹤321萬1419人海軍艦艇損失殆盡,空軍機毀2,468架,206位國軍將領戰死疆場,國軍成為同盟國在亞洲戰場的主力部隊,並對滇緬戰場上援助英軍作出偉大貢獻,脱離日本殖民壓迫50年的台灣得以光復,國軍在二次大戰寫下了不朽的榮光。
因此,今天不僅要慶祝軍人節,更希望大家銘記今天更是「抗戰勝利紀念日」,因為堅苦卓絕的抗戰勝利得之不易,寄予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可能是 1 人、站立和軍裝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和大家站著的圖像
 
可能是 9 個人和大家站著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一或多人、大家站著和人群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和大家坐著的圖像
 
可能是站立和室內的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