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府縣城隍廟與撫臺衙門

 

(首度公開極珍貴歷史影像,歡迎分享)
1900年代初,台北城內照片,由今日的開封街往東望去,左側是臺北府縣城隍廟,右側是撫臺衙門。
臺北府城縣隍廟建於1888年,臺北府城隍爺﹙威靈公﹚、淡水縣城隍爺﹙顯佑伯﹚同供奉其中。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將城隍廟改做軍營,其後再用作最高法院、覆審法院辦公室,城隍老爺是為理陰贊陽之神,殖民政府卻將其府第做為審判世人之所,不甚吉祥。
1908年,殖民政府拆除城隍廟,威靈公神像便移供於臺北霞海城隍廟中,1924年再移奉至松山,是為今日松山區虎林街的臺北府城隍廟,今日左近的武昌街臺灣省城隍廟神像亦出自臺灣府縣城隍廟,是以兩廟可說同出一源。
臺北府縣城隍廟的照片極少,此照片雖非正面照,仍極為珍貴,仍可一窺其梗概:第一進是三脊三川殿,第二進是單脊正殿,正殿高度略高於三川殿,不僅鋪陳出建築群的層次感,也定義出殿宇的尊卑次序。
巡撫衙門則為徽派建築,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是安徽合肥人,他將家鄉的建築引入臺北。這種情況向來不少見;來自福州的沈葆楨也將福州匠師引入臺灣,在臺南造了一座純福州式的建築:延平郡王祠。
臺北的巡撫衙門、機械局、軍裝局與澎湖媽宮的總鎮署皆是徽派建築,其「五嶽朝天式」山牆最為醒目,古時房屋多為木造,連棟的屋宇若是一旦發生火災,火勢連燒過去,往往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封火式山牆」便應運而生,軍裝局、機械局裡頭都放有大量易燃物,使用這種較為耐火的徽派建築至為合理。
所謂「封火式山牆」是以高大的磚牆或泥牆等不會著火的建材區隔出連棟的房屋,火災時火勢便不會蔓延過去,阻擋火勢的牆一定要比房屋還高大,必然不好看,所以徽派建築將這種巨大的防火牆做成階梯造形,兼具造形與功能。
(江敬業考証與撰文)
(取自徐宗懋圖文館收藏、製作並即將出版的《台灣古寺歷史影像
-附日本寺院與神社》)
 
可能是戶外的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