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賴品潔)
每當有新發現,周銘泰總是不吝分享,「我的想法很簡單,希望把我的興趣渲染給別人,用簡單的方式讓民眾了解更多台灣的淡水魚。」
像周銘泰這樣的素人科學家,沒有升等與研究壓力,反而能更自由地耕耘熱愛的領域,發現科學家未注意到的現象、蒐集資料,替科學研究盡一份心力。
對周銘泰而言,圖鑑可能引起的學術競爭,是無心之過。他單純認為,台灣淡水魚種類的豐富程度,是超過書本上所記載的,仍有許多未被發現,才會不停探索。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蕭仁傑則肯定周銘泰的圖鑑裡的價值。他認為,這些新紀錄種對於魚類研究進展有幫助,學界都應該重視並驗證。
「也有人說我不是學術人員,為什麼要淌這份混水?」周銘泰說。
周銘泰的圖鑑中收錄的魚類資料,種類之多,居同類圖鑑之冠。但也引來批評,有同好質疑他的圖鑑亂寫、魚是水族館買來的,台灣根本沒這麼多種魚。
許裕苗形容,周銘泰對淡水魚題材很有興趣,熱誠完全不輸給學術研究人員。一般學術研究產出的報告,民眾讀起來較吃力,這些圖鑑有助於民眾了解台灣生態和物種。
晨星出版社編輯許裕苗,當時負責替周銘泰處理出版業務。他說《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是目前市面上收錄種數最多的淡水魚圖鑑,售出約5000本,是相當平穩的表現。
種數最多的圖鑑,卻被質疑:魚是買來的
因此,周銘泰決定硬著頭皮,也要將這本圖鑑完成。2011年,周銘泰邊在醫院照顧中風的母親,邊將手中的初稿寄給出版社,完成高瑞卿的心願,「我告訴自己,若再出第二本書,一樣會把高瑞卿列為作者。 是他的邀請、鼓勵,我才有這本圖鑑和成就。」
最初,熱愛大自然高瑞卿對淡水魚充滿好奇,經友人介紹認識周銘泰,開啟合作的契機。在他的邀請與鼓勵下,原本沒有出版念頭的周銘泰,才願意跨出第一步、立下目標出版種數最多的圖鑑,現在這段緣份卻無法延續到圖鑑完成。「我想起我們在南機場夜市邊吃海鮮、討論圖鑑架構,出版魚類圖鑑一直是高瑞卿的心願,」周銘泰回憶。
周銘泰耗時4年,跑遍全台灣找尋淡水魚的棲地,親自採集了280多種魚,再搭配資料照片,大約掌握300多種淡水及河口魚類資訊。然而,就在資料將蒐集完成時,高瑞卿卻在一次野外調查溺水過世。周銘泰得知消息時,久久無法相信。
為了出這本圖鑑,周銘泰花在裝備、相機及車票油錢,加起來超過100萬元,而出圖鑑獲得的版稅只有15萬元,但周銘泰並不在意,「因為樣樣都用錢衡量,就得不到東西了。」
寫圖鑑的前期,周銘泰假日幾乎都泡在野外找魚,但家人並不支持,「家人不喜歡我往外跑,也質疑我的目的。但我講不聽,也無法阻止,因為淡水魚就是我的興趣。」
家住台北市的周銘泰,為此來回恆春超過50趟,而且每次都是當天往返,盡快將魚帶回家中的水族設備,提高存活率。
摯友過世、家人不認同,硬著頭皮完成圖鑑
「我在恆春發現很多還沒研究出來的新東西,觀念因此改變,覺得台灣的淡水魚,不只論文、書籍寫的數量而已,還有更多種,」周銘泰在探索鰕虎科魚類上,特別有收穫,這種花紋多變、體色豐富的小型魚類,帶給他很大的成就感。
2007年,周銘泰第一次到恆春半島就有收穫。他把花了整整三天、採集到一袋的魚放進水族箱裡,馬上發現有隻沒看過的鰕虎。詢問黃世彬後,得到的答案竟是1994年在菲律賓發現的砂棲瓢眼鰕虎(Sicyopus auxilimentus)。這也是該種鰕虎第一次在台灣被發現,周銘泰更加確定,恆春半島還有許多寶藏等待挖掘。
周銘泰解釋,恆春半島是黑潮的第一站,洄游魚類會在此隨著洋流回到溪流中,應該會有豐富的兩側洄游型魚類棲息。果然,他在恆春半島記錄到許多在台灣首次發現的魚,更採集到尚待研究的未描述魚種。
為了寫圖鑑,周銘泰也從單純釣魚,變成有目標地找尋魚種。他首先鎖定兩側洄游型的鰕虎科魚類,而恆春半島就是他發現的寶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