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萬金庄,放索開基祖」放索社馬卡道族人的遷徙故事】
遠在西元1604年林邊就在世界地圖上展現,它的名字叫pangsoya(放索)。放索社當時聚落族人可達千人之多,不過。因生活型態及空間的改變,閩粵漢人移墾林邊。放索社平埔族人與漢人通婚、或選擇遷徙南移恆春半鳥、或往東移大武山下及台東。林邊放索社的馬卡道支系。三百多年來。經荷蘭人教化。漢人治理。使得原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焉」的原始生活。逐漸消失殆盡。如今留在林邊的平埔族遺蹟。還有三處。放索安瀾宮:其廟址為豐作路東邊,即放索舊部落塭邊。崎峰姥祖廟:在放索和崎峰村之間路旁一座小廟。潘姑娘廟:在林邊國中旁。在地方上,人們也稱這座廟為潘婆嬤。早在一六三七年荷蘭人曾在放索社設學校與傳教在村內傳教。傳說番婆媽是荷蘭的基督徒。而且因為略諳醫術,救人無數,深受村民愛載。所以在她辭世之後,住民感念恩德,所以就尊稱她為潘婆嬤。
因為受不了漢人移民的數量不斷增加,壓迫到當地原住民的生活領域,終於屏東一帶的馬卡道族帶著家人以及家當,例如牛車之類的。根據記載,其實自1722年,越來越多的漢族移入開始,就已經陸陸續續有零星的馬卡道族人開始遷徙,而到了1832年時,終於發生一次大規模遷徙,包括了台南、高雄、屏東等地的平埔族群聚落,許多人離開原居地,這次的遷徙是規模最大、也最有集體性的遷徙活動。放索社的馬卡道族亦於此時進行集體遷移,有些來到靠近潮州斷層一帶,例如今萬巒鄉萬金村一帶,有些來到枋寮,有些抵達今滿州鄉長樂村,更有些遷移到東台灣。有人說水利、崎峰一代已經沒有馬卡道族裔(主觀認同),至於是否有馬卡道族人因文化涵化或通婚而融入漢族之中,則需要有更充分的證據佐證。
其實放索社人還曾因為清朝政府政策命令之故,被半強迫性的遷移離開自己的家鄉放索社,來到金萬金、赤山一帶,這政策就是俗稱的「番屯政策」。1790年,林爽文、莊大田之亂結束後,熟番屯墾制正式推動,屏東地區設立放索大屯(位於今萬金、赤山附近)與塔樓小屯,調派鳳山八社和部分新港社的壯丁前往駐守(包括放索社在內的馬卡道主要的八個部落壯丁,以及少部分西拉雅新港社人),於是部分放索人被調離自己的故鄉,為清國抵擋為那些為了報復山下漢人移民侵占領域的生番,自此生番(應為今排灣族)欲報復漢人,則必須通過熟番這關,以降低漢族生命財產之損失,所以馬卡道族人在「以番治番」策略下,再度成為帝國的先鋒(荷蘭時期放索社也因荷蘭殖民政權的勢力,被迫出兵小琉球),「以番治番」的描述其實是輕描淡寫,在我過去的田調中,曾耳聞一些排灣族與馬卡道族人相互出草的故事,這些死傷或許成為英雄事蹟,但也成為無奈的哀傷。
遽聞遷移的族人有部分是來到東港鎮的南平里一帶,就位於崎峰村旁,也有說法認為部分放索社的平埔族人沒有隨著遷移,而是隱姓埋名留在水利村靠海岸一帶的地方繼續生活著,輪廓深邃,只是恐怕也已經不知道或不認為自己是馬卡道族人。而滿州、恆春一帶的馬卡道族尪姨起乩時必定唸一段咒語「赤山萬金庄,放索開基祖」,暗示著他們的先民可能來自放索,後來滿州長樂村、恆春鼻仔頭的馬卡道族裔甚至帶著老祖神像回到水利村的安瀾宮認祖歸宗,表示回到祖先的原居地,這……又是新的故事了!
【參考資料來源】
水利、崎峰故事,放索社馬卡道族人的遷徙故事
重修屏東縣志 人群分類與聚落村莊的發展/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