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鼴鼠」俗稱「悶鼠」或稱「高砂鼴鼠」】雲林口湖有機農法活化 台灣土撥鼠回來了

 
 
 

自由時報/記者陳燦坤/口湖報導〔2016-12-15〕

雲林口湖鄉小農王貴仙返鄉投入有機栽種,堅持不使用農藥的友善農法,發現消失已久的台灣土撥鼠竟回來了,休耕田間經常可見到牠們鑽土覓食,成了王貴仙鬆土的好幫手。
 
俗稱台灣土撥鼠的鼴鼠早年是農田裡常見的鑽洞專家,王貴仙還記得童年在清晨六時、中午及傍晚六時是台灣土撥鼠最活躍的時刻,這些小東西在田間鑽洞、設陷阱,等著蚯蚓落下再飽餐一頓,台灣土撥鼠鑽過的地方土壤即隆起,王貴仙童年與夥伴跟著這些隆起的土壤捉台灣土撥鼠,帶回家烤熟當野味。
 
王貴仙九年前回到故鄉務農,卻發現台灣土撥鼠像絕跡般,經投入有機農業,終於明白慣行農法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台灣土撥鼠銳減,他決定採用友善農法愛惜土地與生態。
最近三年王貴仙發現他的田裡消失的台灣土撥鼠好像又回來了,每次在耕田無意間總會誤傷一、兩隻,但王貴仙不想再享用鼠肉,因為台灣土撥鼠已成了他的好朋友,可以免費幫忙將休耕田地鬆土。
 
 
 
 
 
關於台灣土撥鼠 「台灣鼴鼠」俗稱「悶鼠」或稱「高砂鼴鼠」
 
「台灣鼴鼠」(學名:Mogera insularis insularis)又稱「高砂鼴鼠」、「穿地鼠」、「逩地龍」,「台灣鼴鼠」為台灣特有亞種,即一般俗稱的「悶鼠」,分布在台灣本島平地和中高海拔山區。
 
台灣鼴鼠最早記錄於1862年,由英國外交官史溫侯(Swinhoe)發現,命名為「Talpa insularis」。之後鼴鼠科內的屬名重整,學名改為「Mogera insularis insularis」。強壯的前肢、手掌及爪所挖鑿成的長條狀穴道,縱橫交錯,土層壟起於地面上,明顯而容易發現,這也是證實牠們存在的最佳佐證。蟲食性,以土壤中之蚯蚓、蠕蟲為食。一胎可產3-4隻幼仔。
 
【新聞稿資料來源】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61899?utm_medium=M&utm_campaign=SHARE&utm_source=FACEBOOK&fbclid=IwAR2bPyuYxE93-8S2JUnXgU9U7MECC1O6wKOyT9v2XALjHTrclRJ28pXgBP0

 

https://ck101.com/thread-3733915-1-1.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9%BC%B4%E9%BC%A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