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的茄苳樹王傳說】照片說明:鳥居龍藏拍攝(邵族水社)在萱草屋頂住居前站著的一家人
邵─Thao,原義是「人」,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另外,「思麻丹社」也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思麻丹 (Shvatan)」。日月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與邵族人的命運唇齒相依。
卲族曾經是水沙連地區最有勢力的族群。水社(kankwan/水沙連)是日治時期的主要聚落之一。現在則以伊達邵(Baraw-baw,日月村,舊稱德化社)為中心。另一主要的聚落為位於水里鄉頂崁村的雨社山聚落。少部分居住於水里民和村益則坑(Aksa)一帶,其餘族人散居於各地。
「茄苳樹王」為邵族的傳說故事之一。很早很早以前,邵族是一個非常強盛的族群,族人生活在日月潭附近一帶,因著日月潭豐富的資源,邵族人丁旺盛、族勢強大,是鄰近廣大區域的領導族群,掌控的範圍包括現在的烏溪和濁水溪中上游之間的山區。邵族之所以強大,傳說是因為日月潭邵族人的部落裡有一棵年代久遠的大茄苳樹,這樹是邵族的保護神,每年這棵大茄苳樹都會萌生成千上萬的新芽,每片新綠的葉片就代表一個邵族年輕生命的誕生。
其後漢人在山外拓墾的腳步逐漸擴展到內山裡來,邵族人和漢人之間產生了很多衝突和爭鬥,漢人傳聞邵族人的茄苳樹神將使番地出現統領全臺灣的「番王」,於是處心積慮地要剷除這棵大茄苳樹。漢人先是偷偷地派人用斧頭砍伐茄苳樹,但是砍傷的樹身總是能迅速地癒合,馬上又完好如初。後來經由巫覡託夢指點,改用獠牙精(鋸子)嚙倒了大茄苳樹,又用黑狗血灑潑樹頭,再以大銅蓋遮覆殘留的樹身,終於徹底制伏了茄苳樹神的生機,而邵族的氣數也從此渙散削弱,不再如以往般地強盛了。以這個傳說故事的背景及內容判斷,很可能是清朝雍正4年(1726年)「骨宗事件」的隱喻。
參考資料來源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721&keyword=%A4%E9%A4%EB%BC%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