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福爾摩沙十一郡省之「雞籠國」】

 

雞籠國(西班牙語:Cheylam),亦可稱雞籠山、雞籠山國,是古代北臺灣巴賽族所建立的一個尚未被證實,性質類似於維京的海盜政權。位於淡水國旁的社寮島上。
另根據西方人,尤其是荷蘭皇家檔案的記載,巴賽人體高膚白,屢次在海上劫掠,並常群體操控大帆艋舺,縱橫東海及西太平洋等地,有多種族群語言學習能力。因此在國際上擁有「福爾摩沙海盜」、「北福爾摩莎的白色魔鬼海盜」等稱呼。
【各國的文獻記載】
馬尼拉手稿中記載:
雞籠國 (Cheylam),鄰近日本,他們有自己的國王統治他們,並要納貢。此地有豐富的硫磺(açzufre),好鬥(pelean),及使用標槍叉魚。 淡水國 (Tamchuy)是一個與雞籠國相鄰的王國。該地住著暴怒的人們,好於戰爭與爭吵。是傑出的弓箭手並且經常四處行搶。在他們戰爭的時候,他們所有的人皆有一個習俗,即殺了某人後便割下頭顱、剝其皮,只留下頭蓋骨(casco),鑲上金;鑲金之後,掛在屋裡最主要廳堂的牆上,他們與其和諧共住一起。這樣,他們以擁有這種大的戰利品而被視為勇敢,一位女性總是在手上帶著她殺的重要男性的頭骨,為此,他們將看重並尊敬此女性為勇敢的人。
慎懋賞的著作《四夷廣記》中記載:
雞籠國 淡水國俱出硫黃,杭人販舊破衣服換之, 俱硫土載至福建海澄縣,掘一坑,加牛油做成。
【文獻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E9%9B%9E%E7%B1%A0%E5......

 

 

未提供相片說明。

 

 

【日本の古文書與1603年東番記】
東番 = 台灣;暹羅 = 泰國;安南 = 越南
 
《東番記》是一本記載17世紀初台灣地理與台灣原住民族的人事雜記,為明朝儒生陳第於西元1603年(明萬曆三十一年)所作。是現存較為早期漢人對台灣地形、港口、貿易與風俗記錄的文獻。
陳第,本為古北口遊擊將軍,後解甲歸田,回到福建連江。
萬曆三十年(1602年-1603年),明朝將軍沈有容為了去驅逐假倭而發兵至台灣安平外海,邀請陳第隨從。事後,陳第根據當時約20天的經歷(1603年1月21日抵達、2月10日離開)作成《東番記》。
「萬曆壬寅冬,倭復據其島,夷及商、漁交病。浯嶼沈將軍往剿,余適有觀海之興,與俱。」~陳第《東番記》
《東番記》全文一千四百餘字,提到「大員」一地,乃「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
其後,莆田人周嬰在其所著《遠遊篇》中,引《東番記》以漢字記載為「台員」,是以當時的閩南語發音音譯的漢字,這是最早出現在漢字文獻上的「台灣」文字,但指的僅僅是現在台南「安平」一地。當時台江未淤積,「台員」乃一小島,也有稱之為「一鯤鯓」。
《東番記》記述當時沿岸的原住民生活習俗與地理風光,為最早描繪台灣西部平埔族生活的著作。
 
 

可能是站立的插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