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人祭祀土地公、石頭公與樹王公的文化 原來有些是源自於平埔祖靈信仰〔2012-10-01〕

更新日期:6月 13

崎腳土地公廟祭拜時要上8炷香,其中,4株倒栽種榕樹的樹幹,各上1炷香,與一般土地公廟的祭拜不同。(王鎮炎提供,記者張瑞楨翻攝)
 
 
台灣人祭祀土地公、石頭公與樹王公的文化 原來有些是源自於平埔祖靈信仰
 
中北部的平埔祖靈信仰不一定是西拉雅族的公廨祀壺形式,可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祭祀,例如:龜崙社祖靈樹三片石(石頭公、樹王公)信仰,有點像是馬卡道族的「祖靈石」、邵族、阿立昆族與羅亞族「茄苳樹王」祭祀方式。
有些甚至從土地公轉化成王爺、千歲、元帥、王公或帝爺公信仰等,例如:雷朗族雷朗社與秀朗社承德宮「石頭公」及「土地公」、巴賽族麻少翁社芝山宮「番仔佛」及「番仔土地公」、北投社保德宮「平埔社土地公」及「番仔王爺」、道卡斯族竹塹社七姓「采田福地」、屏東馬卡道族英靈殿「潘府千歲」、彰化半線社番社王爺宮「吳府千歲」、社頭阿立昆族大武郡社「番元帥」、內門西拉雅族大埔公廨「太祖元帥」、嘉義羅亞族諸羅山社福社宮「番王爺」、宜蘭噶瑪蘭族開漳聖王廟「番仔三王公」、玉井大武壠祖廟北極殿「帝爺公」等。
 
 
三粒石土地公信仰 見證平埔文化變遷
 
〔記者張瑞楨/台中報導〕2012 / 10 / 01
 
敲石肚痛 敲到土地公家
 
木柄鬆脫,拿石頭敲一敲,每敲一次肚子就痛一次,原來他「敲到土地公的厝頂」,…中秋節相傳是土地公誕辰,人口3345人的台中市神岡區溪洲里,卻有26座土地公廟,每座土地公廟都有傳奇故事,堪稱台灣民間信仰變遷的縮影。
 
文史工作者王鎮炎考察,溪洲里瀕臨大甲溪,早年地勢低窪水患嚴重,漢人約290年前進入墾荒,與平埔族原住民混居,中研院民族學者於1960年代,曾到此考察土地公廟,他們認為很多土地公,源於平埔族原住民的信仰,最典型的就是陰陽石土地公廟。
 
王鎮炎還發現該里土地公廟,幾乎都面向東方,多數年代為100多年至200多年前,且幾乎源自最簡陋的3粒石,或石棚式的土地公廟,之後才增建為磚瓦廟宇,部分土地公廟神像下方,還保留3粒石或石棚,符合俗諺「有錢住瓦房,無錢頂破缸」。
 
 

圖中的三粒石土地公廟,只掌管第九鄰王添福(左二)、王文(圖右)兄弟這一戶人家。(王鎮炎提供,記者張瑞楨翻攝)

 
榕樹倒栽 逆天卻可擋災
 
最傳奇的土地公廟,是位於牛屎崎旁農田的石棚土地公廟,屬於「田頭土地公」,居民說,一名陳姓農民種田時,鋤頭的鐵鋤與木柄鬆脫,他就在這4粒石頭上敲一敲,讓兩者緊密,怪異的是,每次敲擊後都會肚子痛,後來才從長輩口中得知,原來他「敲到土地公的厝頂」。
 
而位於崎腳土地公廟與宋厝土地公廟旁,出現倒栽種土地公樹,也相當傳奇;耆老指出,「倒栽種」意指砍取榕樹樹枝,但反向扦插,可讓榕樹迅速成蔭,且具有擋水防災之效,但倒栽種是逆天行為,種植的人會遭逢厄運,因此都是委由無子女的單身漢種植。
 
崎腳土地公廟相當奇特,王鎮炎說,該廟供奉兩尊土地公,其中一尊「大船窟土地公」原設於附近渡口,搭渡船的人得敬拜保平安,後來渡口淤積消失,這尊土地公移到「庄頭土地公」旁。
他指出,可能受到客家族群的影響,祭祀土地公時,樹木也要上香,祭拜這兩尊土地公,總共要上8炷香,3炷香祭拜庄頭土地公,大船窟土地公因「管區消失」,只上1炷香,其餘4炷香分別插在4株「倒栽種榕樹」樹幹上。
 
 

這個由4粒石頭拼成的田埂土地公廟,相傳是土地公厝頂,陳姓農民拿鋤頭敲打後,就鬧肚子痛。(記者張瑞楨攝)

【新聞稿來源】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619229?utm_source=Facebook_PicSee&fbclid=IwAR2FBlDmCDP-Y7rrisQcoqWXfqwUPJcTsLiQ4cyQEPiio9fETzltyRfP9M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