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北投十八份山嶺頭-嶺下步道 }
中山社區大學台灣史蹟生態遊學110年4月13日
教師: 吳智慶文/ 圖:李明心 圖:黃俊彥 &張清欽
今天的課程路途較遠,大家都提早出門,陸陸續續抵達了十八份嶺頭。吳智慶老師照例介紹今天的走讀路線及課程內容,我們所處的山區屬於昔日北投平埔族的嗄嘮別社,慢慢演變成北投社,知名音樂人李宗盛就是他們的後裔,頭目的曾孫。十八份的地名,源自於清朝時代安溪人來此租墾,分為十八股份,因此而得名。解說完相關的歷史後,吳老師就帶領大家頂著午後的艷陽,走在鄉野步道上,尋找先民開墾造林的遺跡及生活記錄。
中正山原名彌陀山,在蔣中正的威權時代,因為歌頌功德用龍柏植成“中正”字形,因而改名,現在已經荒廢模糊,看不出原貌了。我們走在登山路上,老師邊走邊解說周邊的生態,沿途看到落羽松、龍柏、俗名龍牙花的珊瑚刺桐,還看到大冠鷲在上空盤旋、寄生在樟木上的卡特蘭、可以冰涼食用的石蓮花,以及橙帶藍尺蛾最愛吃的羅漢松。
當年的十八股份中詹氏是大姓,所以我們路過了129號的詹氐祖廟-靈惠廟,更看到了99號壯觀華麗的詹氏大宗祠,而其斜對面的張公聖君廟就是我們的目的地之一,祂是當地居民的守護神和庄內的信仰中心,祭拜的是法主公。廟旁有棵超過兩百歲的老茄苳樹,樹高超過15公尺,樹胸圍達 4.63 公尺,是台北市樹圍最大的一棵茄苳樹;吳老師在民國85年時調查台北市珍貴百年老樹著書;藉由口述歷史的方式,推算樹齡協助台北市民政局立碑。
廟內神衹造型古樸面目全部黝黑,有一早期的石頭土地公,長相可愛,原先安置在老茄苳樹下,老樹愈長愈大,包圍小廟,所以建廟安置。許多同學興致勃勃的爭著跟台北市的活古蹟-老茄冬樹合影留念,剛好月琴姐又帶來冰涼脆甜的芭樂跟大夥分享,頓時出現一片歡樂幸福的畫面,廟前一棵枯樹上來了一群藍鵲家族,吱吱喳喳好不樂鬧啊 !
廟附近的山坡上是之前北投聞名「黑面蔡楊桃汁」的楊桃林,已不復存在了,眼前所見似乎僅存一棵楊桃樹孤立在那兒,顯得有點沒落的滄桑和淒涼!老師也提及了以臺北大屯山為根據地抗日的簡大獅,他的英勇事蹟被人傳頌至今。接著,吳老師帶領大家前往遠看造型奇特、亮麗吸睛的法雨寺可惜大門深鎖,看不到美麗的老樹,法雨寺一般是不對外開放的,若要參訪須先預約,也正因如此沒被列入為台北大樹。
在路上,我們看到了一隻停在電線上的鳥,原來是大卷尾,全身為藍黑色,嘴和腳都是黑色,因此台語俗稱烏秋。路旁有很多正在開花的龍眼樹,看到它們盛開的模樣覺得很開心,希望都能成功結果,到時就可以吃到廉價的龍眼了!
此外還有葉形美麗的烏臼、葉苞像花苞一樣的雀榕、觀賞用的葫蘆竹、樹葉像砂紙一般的構樹(俗稱鹿仔樹) 和造型像時鐘的百香果花。在旁邊的山壁上正開著白花的川七,顯得婀娜浪漫,還有一隻色彩奪目的豆娘吸引著大夥追逐拍攝,真令人開心的小確幸!
走出法雨寺步道不久後看到一棵長在牆面上奇妙的大樹,自然的生態就是會自己找出路,他們拼命求生存的樣貌令人讚嘆!接著我們看到了海軍陸戰隊的旗子,上面寫道:高山低頭海水讓路,我覺得這種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英勇豪氣挺讓人敬佩的!
我們還路過了一處精靈廟,看似土地公廟,但廟內並未有神像,長知識了!最後,我們走出郵政訓練所步道,來到北投義方國小的大門旁,對面是可供泡腳的泉源公園溫泉池,吳老師就宣布下課,結束今天豐富多元的的史蹟生態課程,期待下回更精彩的走讀!
可能是一或多人、大家站著、戶外和文字的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