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墾丁港口溪發現新蛇鰻 鑑定確認是世界新種

 
 

嘉南藥理大學黃大駿教授團隊在墾丁國家公園港口溪進行水中生態調查,於中游原始棲地河段發現的不明蛇鰻,經形態特徵分類與核苷酸序列資訊分析,確定為世界新種。 圖/墾管處提供

嘉南藥理大學黃大駿教授團隊在墾丁國家公園港口溪進行水中生態調查,於中游原始棲地河段發現的不明蛇鰻,經形態特徵分類與核苷酸序列資訊分析,確定為世界新種。 圖/墾管處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嘉南藥理大學黃大駿教授團隊在滿州鄉港口溪進行水中生態調查,於中游原始棲地河段發現的不明蛇鰻,海洋大學陳鴻鳴教授團隊成員的博士生邱詠傑,經形態特徵分類與核苷酸序列資訊分析,確定為蛇鰻亞科、龍口蛇鰻屬的世界新種,新種尚未命名,將投稿發表動物分類單元Zootaxa期刊。

 

黃大駿說,蛇鰻科沒有鱗片保護,多棲息並埋藏底質中,僅露出前鼻管、吻部及眼睛,利用伏襲式的掠食方式,以小型魚類及蝦等無脊椎動物為食,大部分皮膚直接接觸底質,可作為檢視溪流底質環境健康的指標,若一條溪流生態穩定健康的狀況下,會有相當數量的蛇鰻在此生活。

 

他說,因蛇鰻必須埋藏底部伏襲獵物,一旦河床底質被擾動或嚴重破壞,甚至變成三面光的水泥化工程時,就會造成淡水蛇鰻棲地消失,進而族群消滅,導致原本脆弱的溪流生態失衡,目前對這隻淡水龍口蛇鰻仍不了解,以環境保護及資源永續的角度,應避免過多人為干擾,以免成為還沒命名就消失的物種。

 

墾管處說,根據調查團隊研究,這隻新種蛇鰻可能只是港口溪許多未知水生生物研究的一部分,研究還發現沼蝦及米蝦等尚未正式發表或記錄的種類存在;港口溪為園區內最長且最廣泛的溪流,由於棲地多樣化生物資源豐富,但因部分河段沖蝕嚴重,面臨工程整治棲地破壞的危機,將秉持維護珍貴生態資源的核心價值,對工程申請案謹慎評估,以維護港口溪多樣性棲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