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南島失落的記憶「Sanasai傳說圈」】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哆囉滿、加禮宛人、阿美與卑南族群口中的南方島嶼
更新日期:2020年11月16日
文 / 詹素娟
【千年古南島失落的記憶「Sanasai傳說圈」】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哆囉滿、加禮宛人、阿美與卑南族群口中的南方島嶼
【什麼是Sanasai傳說圈?】
Sanasai傳說是二十世紀初,日本調查者伊能嘉矩、波越重之、移川子之藏與馬淵東一等人,在台灣從事原住民神話、傳說、歷史及氏族系譜調查時,分別於明治、大正或昭和年間(約1895到1935的四十年間),在台灣的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從阿美、噶瑪蘭、馬賽等族群的長老村落身上,採集到的傳說故事。
換句話說,Sanasai傳說是流傳於淡水河流域、北海岸、宜蘭平原到花東海岸原住民世界中,一個有關祖先來源、移動和定居的故事。
這些故事,雖然主題都是Sanasai傳說,但由於採集時間、地區和受訪對象的不同,內容卻相當多元,大家說的都有些不一樣。
儘管如此,如果異中求同,我們仍然會發現有一些基本元素是存在於每個Sanasai傳說中的。以下,我們先對故事的原型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昔日有一群人,因為家鄉生存不易,所以離開南方島嶼──有的會說這個島嶼的名字就叫Sanasai──的故地,往北遷徙。在移動過程中,人們先到一個名叫Sanasai的小島落腳,再以這裡為根據地,分別往台灣東海岸的某處登陸。之後,或者就此定居,或者繼續沿海岸,往更北方移動,尋找可以長久居停下來的地方。
這個傳說原型,在北部的馬賽,宜蘭的噶瑪蘭、哆囉美遠,花蓮的哆囉滿,及海岸阿美、卑南阿美等族群村落間,變化出不同的內容。但整體來說,所有口碑都具有如下的要素:
1. 昔日:二百年前,或不知年代。
2. 故鄉在不知名的海外南方島嶼,而在遷徙過程中,經過名叫Sanasai的中途島。有的,則直接指稱原鄉就是名叫Shinasai或Sanasai的島嶼。
3. 故鄉土地狹窄,不夠耕作、謀生。
4. 遷移者不是兄弟、就是兄妹,人數都是三位。他們是新天地的創世祖先,也是族群繁衍分散的先驅。
5. 交通工具是特別命名的船,而船名和他們登陸以後的自稱,又有某種程度的關聯。
6. 進入台灣本島後,遷移者的腳步仍然不能停歇,而達奇里(Takiei,今花蓮立霧溪口的平原)一帶則往往成為遷移者新的居停站,特別是在哆囉美遠、猴猴人的傳說中。至於在本島促使這些人不斷遷徙的外力威脅,則是泰雅族的馘首習俗。
【Sanasai傳說圈的分佈】
Sanasai傳說分佈的真實舞台,係指從淡水河口、台北盆地延伸到北海岸、東北角、宜蘭平原、蘇花海岸,到海岸山脈以東的海岸地帶。這是一個南北狹長、偏於海島邊緣的地理空間。
台北盆地是淡水河系主要的分佈空間。在漢人大量移入北台灣之前,台北盆地已有平埔族的村落散居其間;這些村落猶如纍纍依附枝幹的果實,緊密的沿著河流分佈,可說是須臾不離。
從淡水河口到三貂角之間的海岸,由於地質構造地層延伸方向與海岸線幾近垂直,所以在東北季風帶來的波浪侵蝕下,軟弱的岩層被侵蝕、凹入成為海灣,堅硬的岩層則突出成為海岬,構成岬、灣間隔,海岸線凹凸變化劇烈的地形特徵。而從北海岸轉越三貂角後,則是起於萊萊鼻、南到旭海,長約300公里的東部斷層海岸。
整個東海岸,在冬季面迎強烈東北季風,夏秋又為颱風首衝,所以海蝕作用盛行、海蝕地形顯著。又因島嶼的脊樑山脈偏東,東側地勢陡峻,東向河流常導致土石頻繁崩壞、造成侵蝕,並在出山口形成旺盛的堆積。因此,蘭陽、南澳、和平、立霧、卑南等溪的河口,形成一連串典型的沖積扇三角洲,夾峙在三貂角到花蓮、台東間的海岸線上;其中蘇澳到花蓮段的地形,斷崖緊臨深海,河流出口的沖積扇照得益發醒目。
至於花東海岸,則指海岸山脈分水嶺以東,北起花蓮溪口、南至卑南大溪口的海岸。海岸線長約151.9公里,依地形差異,可再以秀姑巒溪為界,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山脈逼臨海岸,沿海平原狹小,由於受到波浪侵蝕,海蝕凹壁、海蝕洞、隆起濱台等地形發育良好;南段的平原則較為寬廣,可達2公里寬,常見到的是海積地形。事實上,花東海岸的河階、海階與沖積平原,自古以來即為原住民的活動場所。
連結上述的地理區塊,就形成具連續性、由北而東往南的海岸地帶。這個地域,一來全部涵蓋在Sanasai傳說的分佈空間內;二者,居住其上的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阿美等族群,在口碑傳說、歷史發展、史前文化上,具有緊密相結的歷史關係,自成完整、豐富的族群空間。
【原住民世界的Sanasai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