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年古南島失落的記憶「Sanasai傳說圈」】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哆囉滿、加禮宛人、阿美與卑南族群口中的南方島嶼

更新日期:2020年11月16日

文 / 詹素娟

 
 
 
 

【千年古南島失落的記憶「Sanasai傳說圈」】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哆囉滿、加禮宛人、阿美與卑南族群口中的南方島嶼

 

【什麼是Sanasai傳說圈?】

 

    Sanasai傳說是二十世紀初,日本調查者伊能嘉矩、波越重之、移川子之藏與馬淵東一等人,在台灣從事原住民神話、傳說、歷史及氏族系譜調查時,分別於明治、大正或昭和年間(約1895到1935的四十年間),在台灣的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從阿美、噶瑪蘭、馬賽等族群的長老村落身上,採集到的傳說故事。

 

    換句話說,Sanasai傳說是流傳於淡水河流域、北海岸、宜蘭平原到花東海岸原住民世界中,一個有關祖先來源、移動和定居的故事。

 

    這些故事,雖然主題都是Sanasai傳說,但由於採集時間、地區和受訪對象的不同,內容卻相當多元,大家說的都有些不一樣。

 

    儘管如此,如果異中求同,我們仍然會發現有一些基本元素是存在於每個Sanasai傳說中的。以下,我們先對故事的原型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昔日有一群人,因為家鄉生存不易,所以離開南方島嶼──有的會說這個島嶼的名字就叫Sanasai──的故地,往北遷徙。在移動過程中,人們先到一個名叫Sanasai的小島落腳,再以這裡為根據地,分別往台灣東海岸的某處登陸。之後,或者就此定居,或者繼續沿海岸,往更北方移動,尋找可以長久居停下來的地方。
 

    這個傳說原型,在北部的馬賽,宜蘭的噶瑪蘭、哆囉美遠,花蓮的哆囉滿,及海岸阿美、卑南阿美等族群村落間,變化出不同的內容。但整體來說,所有口碑都具有如下的要素:

 

1. 昔日:二百年前,或不知年代。

2. 故鄉在不知名的海外南方島嶼,而在遷徙過程中,經過名叫Sanasai的中途島。有的,則直接指稱原鄉就是名叫Shinasai或Sanasai的島嶼。

3. 故鄉土地狹窄,不夠耕作、謀生。

4. 遷移者不是兄弟、就是兄妹,人數都是三位。他們是新天地的創世祖先,也是族群繁衍分散的先驅。

5. 交通工具是特別命名的船,而船名和他們登陸以後的自稱,又有某種程度的關聯。

6. 進入台灣本島後,遷移者的腳步仍然不能停歇,而達奇里(Takiei,今花蓮立霧溪口的平原)一帶則往往成為遷移者新的居停站,特別是在哆囉美遠、猴猴人的傳說中。至於在本島促使這些人不斷遷徙的外力威脅,則是泰雅族的馘首習俗。

 

【Sanasai傳說圈的分佈】

 

    Sanasai傳說分佈的真實舞台,係指從淡水河口、台北盆地延伸到北海岸、東北角、宜蘭平原、蘇花海岸,到海岸山脈以東的海岸地帶。這是一個南北狹長、偏於海島邊緣的地理空間。

 

    台北盆地是淡水河系主要的分佈空間。在漢人大量移入北台灣之前,台北盆地已有平埔族的村落散居其間;這些村落猶如纍纍依附枝幹的果實,緊密的沿著河流分佈,可說是須臾不離。

 

    從淡水河口到三貂角之間的海岸,由於地質構造地層延伸方向與海岸線幾近垂直,所以在東北季風帶來的波浪侵蝕下,軟弱的岩層被侵蝕、凹入成為海灣,堅硬的岩層則突出成為海岬,構成岬、灣間隔,海岸線凹凸變化劇烈的地形特徵。而從北海岸轉越三貂角後,則是起於萊萊鼻、南到旭海,長約300公里的東部斷層海岸。

 

    整個東海岸,在冬季面迎強烈東北季風,夏秋又為颱風首衝,所以海蝕作用盛行、海蝕地形顯著。又因島嶼的脊樑山脈偏東,東側地勢陡峻,東向河流常導致土石頻繁崩壞、造成侵蝕,並在出山口形成旺盛的堆積。因此,蘭陽、南澳、和平、立霧、卑南等溪的河口,形成一連串典型的沖積扇三角洲,夾峙在三貂角到花蓮、台東間的海岸線上;其中蘇澳到花蓮段的地形,斷崖緊臨深海,河流出口的沖積扇照得益發醒目。

 

    至於花東海岸,則指海岸山脈分水嶺以東,北起花蓮溪口、南至卑南大溪口的海岸。海岸線長約151.9公里,依地形差異,可再以秀姑巒溪為界,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山脈逼臨海岸,沿海平原狹小,由於受到波浪侵蝕,海蝕凹壁、海蝕洞、隆起濱台等地形發育良好;南段的平原則較為寬廣,可達2公里寬,常見到的是海積地形。事實上,花東海岸的河階、海階與沖積平原,自古以來即為原住民的活動場所。

 

    連結上述的地理區塊,就形成具連續性、由北而東往南的海岸地帶。這個地域,一來全部涵蓋在Sanasai傳說的分佈空間內;二者,居住其上的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阿美等族群,在口碑傳說、歷史發展、史前文化上,具有緊密相結的歷史關係,自成完整、豐富的族群空間。

 

【原住民世界的Sanasai傳說】

 

6 小時 
{龜霧基隆-大雞籠社史記/吳智慶}.
「雞籠」一詞最早見於一六一七年,華人張燮所著的《東西洋考》一書。雞籠名稱的由來,還有各種說法,其中一說法是在一八七0年時,陳培桂所修的《淡水廳志》中稱今基隆外海的和平島,形狀頗似雞籠,故有雞籠之名,但今和平島舊稱社寮島,不稱雞籠島,因此,此說法仍待進一步考證。
另外,雞籠名稱之由來還有一個說法,是由古時居住於雞籠的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的音而來的。命名者將Ketagalan去掉taga,譯Kelan,為雞籠(台語發音)。這個說法有其真實性,日本學者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就是採用此說法。
基隆的轄區原本是屬凱達格蘭族的大雞籠社,1626年明未天啟6年西班牙人進據,稱基隆一帶為Samtisima Trindad,並築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avdor)於社寮島上(今日的和平島)。當時,基隆地區已有福州漢人的聚居地,並造商集交易,西班牙人稱之為Parian。
一六四二年九月,佔據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牙人而佔據之。明鄭末年,也曾經為防範清國入侵,派軍駐守雞籠,基隆則屬天興縣所管轄。到了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基隆從諸羅縣分開,成為淡水廳轄地。
此時,有漳州人從八里坌(今台北縣八里鄉)移居雞籠,建和興頭店舖街(在今仁愛區新店里),後來又成為新店街,到了乾隆年間,石牌仔街、新興街、草店尾等聚落陸續形成。漢人的壓力亦迫使大雞籠社往社寮島與田寮港遷徙,而金包里社則翻越獅球嶺往七堵五指山區及北海岸萬里金山一帶。後來,官府認為雞籠太過俗氣,便改為基隆。
清乾隆元年1736年大清國巡台御史黃叔琡所著之『番俗六考』中,北部平埔族社,合稱為「北路諸羅番十」。雞籠灣大雞籠社在農曆二月一日、八月一日舉行會飲祭典〈祖靈祭、豐年祭〉,會飲時會抬豬遊行在社內遊行,以卜來年吉兇的習慣。
每年農曆六月十四日至十八日,是凱達格蘭的「作田」會飲祭典。族人盛裝佩帶五羽冠與白細菱形紋邊紅衣,手腳佩帶白羽毛與鈴鐺。男女分開齊舞,少年們拿高綁紅布竹竿,先在祭場奔跑吹海螺圍繞開場,同時揚起由弱而強的木鼓聲。
隨後由女巫作邀祖靈的「開向」,在草地上擺著祭靈物品,以木盤上放橄欖、小米酒、熟豬肉、人形黑糯米粿四物,面對河流、大海的方向。女巫手拿裝小米酒的小陶罐,先口唸邀靈禱詞,再以口含酒液噴灑四方,然後以橄欖樹葉片灑酒圍場的族人,告知祖靈、邀請祖靈,完成「開向」的動作。
開向之後,由女子先出舞,邊歌唱邊舞蹈,然後男子才出場舞蹈歌唱,這時男女舞群各成運動方向不同的同心圓。這時女巫高舉橄欖樹枝與雞毛鈴棒,男女舞群變成女生在內圈男生在外的雙層同心圓,各自方向不同。最後女巫再度高舉儀仗(橄欖樹枝與雞毛鈴棒),面對女巫的舞群面開出引道,讓女巫走進中央,完成獻舞祖靈歌頌豐收。
之後開始會飲,由長老們起頭用雙海螺碗連木架,兩人用手抬著喝酒,完成會飲動作。最後再由女巫向天空方向,雙手高舉儀仗唸祝禱祖靈祈福詞,然後把豬抬出放血燒烤,分給族親各戶,完成祭祖慶豐年的儀式。接著社內連續三天飲酒作樂,最後一天的黃昏再由女巫作「合向」儀式( 跟開向同,但禱詞不同。),完成「作田」祭典。
另外還有「作豚」祭典,也是族內年度重要祭典,在農曆二月舉行。這個與沙那賽來台灣時有關,目前全世界的南島語詞中,音意相同性最高,豬=BAVI這個字。
傳說凱達格蘭族從沙那賽來臺灣,生活食用的,除了水產魚類之外,豬肉是最普遍的。因此也以豬肉獻祭祖靈,「作豚」祭典就是如此的產生。北部除了大雞籠社與金包里社,是以扛豬撞門的方式,較為特別的凱達格蘭族民風特例。
從1995年後,大雞籠社出現一位後裔潘江衛,成立社寮島文史工作室。從姓名中就得知冠母親潘姓,江則為漢人父親的姓。所住的家就在跨基隆八尺門海道,和平橋北端的社寮番仔厝現和一路店厝群,社民族親也常因支持,而參與台灣平埔原住民族社群復振活動,江衛現担任基隆原住民文化館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her 的頭像
    Aher

    tkled99@gmail.com的部落格

    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